日前,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國十條’”),這是繼2006年和2014年之后,國家層面再次對保險業發展作出全面部署。
區別于2006年、2014年兩版“國十條”的要求,新“國十條”更加強調行業高質量發展,明晰了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深刻內涵和具體路徑,突出服務優先導向。
業內人士表示,新“國十條”將從多個方面重塑保險行業的生態和發展模式,促使保險業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民生保障和實體經濟,推動保險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對保險業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強調服務優先
為更好規范、引領保險業發展,國務院曾兩次發布保險“國十條”,分別為2006年發布的《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2014年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時隔十年,保險業再迎新的頂層設計,相較前兩版,新“國十條”有何新立意與新要求?
“前兩版‘國十條’立足保險業發展,新‘國十條’則強調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上海市保險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閑表示,這種轉變具有重要意義,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必然選擇。
在許閑看來,新“國十條”有兩個深刻內涵,一是將強監管和防風險提升到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度;二是著重突出了服務優先導向,而服務優先是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表征。
具體來看,相較前兩版“國十條”以較大篇幅敘述各險種的發展目標和各門類的作用發揮,新“國十條”進一步跳出保險行業視角,從更大格局審視保險行業的發展目標和面臨的機遇,將主要作用對象提煉歸納為“服務民生保障”和“服務實體經濟”兩類。“這體現出國家對于保險業職能的精準認識,也彰顯了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緊密關聯與深度對接。”許閑說。
談及服務優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進一步表示,新“國十條”一方面強化了保險業發展的服務理念,應當服務民生、服務實體經濟,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最終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另一方面,強調了通過提升產品定價精準性、提高數智化水平和增強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來增強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有利于更充分、有效、持續地發揮保險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能力。
提升服務民生質效
“服務優先”理念,貫穿新“國十條”關于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之中。其中,在提升保險業服務民生保障水平方面,新“國十條”進一步明確,要豐富巨災保險保障形式,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提升健康保險服務保障水平,健全普惠保險體系,并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要求。
“‘服務民生保障’的本質在于促進產服融合發展,即‘產品服務化,服務產品化’這一新時代保險產業重點發展方向,進一步提升被保險人的獲得感,提高保險保障水平與質量。”許閑分析稱。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進一步表示,新“國十條”將從多個方面重塑保險行業的生態和發展模式,促使保險業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使其更好發揮服務質效。
以豐富巨災保險保障形式為例,該條被置于保險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首要位置。“通過豐富巨災保險保障形式,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巨災保險保障機制,能夠提高社會應對自然災害等重大災害的能力,減少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為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郭金龍說。
相較于2014年的“國十條”,新“國十條”對于巨災保險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巨災保險的責任已經不局限于保障功能,還拓展到了防災減災救災方面。
“自‘國十條’首次提出構建巨災保險體系以來,國務院對巨災風險管理的政策導向經歷了從初步構想到深化實施的重要轉變。”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企業導師支培元表示,新“國十條”不僅重申了巨災保險體系構建的核心目標,還進一步細化了政策舉措,強調加強應保聯動機制,完善保險參與重大自然災害救助體系的制度設計與產品創新,以提升保險補償在災害損失補償中的比例,實現風險分擔機制的優化。
今年以來,我國自然災害頻發,關于推進巨災保險發展的呼聲愈響。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3年,我國地方巨災保險試點保費的年均復合增速超過40%,保費規模已達到10億元。但相較實際損失體量及國外巨災保險承擔賠償占比來看,仍有很大缺口。
“巨災保險是災害治理的有效機制,但巨災保險制度不能等同于巨災保險險種。”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表示,“必須改變以往形成的思維定式,將巨災保險視為特定制度安排而不是限定為一個或一類保險險種,需要在分區域、分災種、分情勢的條件下,采取獨立險種、附加險種、將巨災風險融入相關險種以及采取保險與非保險方式相結合等多種方式,精準施治。”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實體經濟是保險業服務金融強國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國十條”提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保險業快速發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災減損、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提升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方面,新“國十條”進一步明確細化了相關要求,包括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服務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
在許閑看來,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是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耐心資本優勢,為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的后盾。
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30.87萬億元,同比增長10.98%;年化財務投資收益率、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為2.87%、6.91%。
新“國十條”明確提出,要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培育真正的耐心資本,推動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力度,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引導保險資金為科技創新、創業投資、鄉村振興、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表示,保險資金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可以為實體經濟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同時,可以引導保險資金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領域投資,有助于優化我國投資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通過專業化、市場化的運作,可以實現保險資金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在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中國人保表示,堅持把金融功能性放在第一位。具體而言,深化相關領域保險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發展好商業養老保險、健康保險、科技保險、綠色保險、農業保險、再保險、巨災保險等重點險種,充分發揮保險機制功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災減損、服務實體經濟中發揮好行業“頭雁”作用。
中國人壽表示,要立足主責主業,把準發展方向,創新發展思路,暢通金融保險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民生保障的路徑渠道,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打造新動能新優勢。下一步,將繼續充分發揮業務功能作用和綜合金融優勢,加快構建多層次、專業化、特色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致力于在支持“兩新一重”、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等工作中貢獻新的更大力量,更好發揮保險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