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辦公廳印發了《“創新積分制”工作指引(全國試行版)》,提出將“創新積分制”適用范圍從國家高新區擴展到全國試行。這標志著該制度日漸成熟,并將助力各地培育更多優質企業。
所謂“創新積分制”,就是利用客觀、可信的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數據,對企業進行“打分”,并按照分數量化評價結果,將其作為識別挖掘科技型企業的重要參考。
與一般企業不同,科技型企業技術含量高,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僅憑感覺難以準確把握各個領域企業的潛力及價值。通過創新積分對企業進行創新能力量化評價,可以將抽象的企業創新能力轉化為易懂的經營數據指標,有利于各部門依據不同發展情況精準施策。在當前我國科技創新主體持續擴容的大背景下,這對于提升企業培育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一系列量化標準助力地方助企育商,已漸成發展趨勢。數據顯示,自2020年在13個國家高新區試點實行“創新積分制”以來,截至2023年底,實施“創新積分制”的試點高新區已達133個,覆蓋25個省份。
當然,“創新積分制”不能止步于用得上,還需用得好。做好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分類分層分級管理,主動靠前服務打好政策“組合拳”至關重要。
精準畫像是支撐。讓數據指標精準反映企業實際情況,加速發現、支持、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一方面,聚焦行業特性、企業特點,優化調整各類數據指標;另一方面,結合地方經濟發展情況和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對指標進行自主完善。例如,安徽合肥高新區采用“基礎指標+特色指標”模式設計了一系列指標,全面評價企業創新能力和經營發展水平。
協同配合是關鍵。積分結果是企業創新發展的精準量化反映,廣泛用于融資支持、稅收優惠、土地資源、人才落戶、保障住房等多種政策。因此,可通過搭建政企數字化信息平臺等方法,主動協調地方各部門政務系統,打通信息共享渠道,以積分為基礎,整合各方資源,做好支持政策有機銜接,精準引導技術、資金、人才、數據、土地等各類生產要素向科技型企業有效集聚。
“創新積分制”貴在精準,重在應用。創新事關企業生存發展,事關提升產業競爭力,需善用積分制,讓更多“好苗子”脫穎而出。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