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一頭連著經濟大局,一頭連著民生冷暖。近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在回答就業問題時表示,技術進步在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同時,也會催生出許多新職業和新就業崗位。
該負責人援引了兩個案例。一是低空經濟催生了無人機操控員。據有關部門測算,現在專業無人機飛手缺口已達100萬人,未來隨著低空經濟被更廣泛應用在農業、物流、環境監測等領域,這方面缺口將更加突出。二是新能源汽車催生了多種新業態。如今,汽車與過去大不一樣,堪稱集機械、電子、計算、感知、視聽、儲能等多項技術為一體的“大號終端”,根據預測,到2025年,僅新能源汽車維修和研發方面的專業人才缺口就將達到103萬人。
這些案例,有助于我們理解產業迭代和人才需求之間的關系。著名的“汽車PK馬車”早就證明,每一次的技術進步,同時也是工種、職業的革命。100多年前馬車夫消失,但那時的人們不會想到,汽車將會發展成全球最大的工業體系之一,創造的就業崗位數以億計。如今,僅在中國,就有3000萬人從事與汽車相關的工作。近年來,諸如“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智能網聯汽車裝調運維員”等新職業還在涌現,表明這一產業的想象空間十分巨大。
回顧這些年來,網絡主播、外賣騎手、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正是依托技術進步逐漸壯大的。每次人社部發布的新職業,也體現了新技術、新趨勢、新需求,是觀察我國經濟發展新動向的一個風向標。可以說,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而大力發展新技術,才能不斷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世界主要經濟體繼續加強對前沿技術和未來產業的布局,誰掌握了技術主動權,誰就掌握了發展主動權。
當前,伴隨著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勞動力從傳統房地產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流出,構成新的挑戰。我們不僅要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更要想方設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容量。不久前,中央層面首次出臺就業“二十四條”,其中就提到“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如何創造?歸根到底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讓技術進步更新傳統工作崗位,讓企業用工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使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成為高質量就業的過程。
新職業,新機遇,新舞臺。對個人來說,陣痛總是存在的,但認清發展大勢,積極擁抱變化,才不至于在怨聲載道中失去機遇,在懷念舊夢中蹉跎歲月。正如當很多人還在感慨AI等新技術可能造成失業時,已經有相當部分的人抓到了“紅利”,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新工作。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我們可以預見一個更加多元、開放、包容的勞動力市場。讓我們行動起來,乘風破浪,追求更大的夢想,實現自我的價值。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