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歐盟成員國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進行投票。歐盟委員會當天宣布,對自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提議已獲成員國必要支持。這意味著,面對本土汽車制造業競爭力下滑的挑戰,歐盟選擇通過保護主義手段提升自身競爭力。然而,此舉不僅不利于提高歐洲汽車工業的競爭力,反而會加劇歐洲汽車產業在綠色低碳轉型中面臨的困難,還會阻礙中歐貿易投資合作,干擾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對歐洲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復蘇帶來傷害。
對于歐洲車企和歐盟成員國來說,歐盟此舉并未得到完全認同。截至目前,奔馳、寶馬、大眾等多家重量級歐洲車企明確對此表示反對。此外,這次投票,雖然提案獲得了通過,但并非全體成員國一致同意。最終投票中,德國和匈牙利等5國投了反對票,還有12個國家選擇了棄權,真正投贊成票的只有10個國家。
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如果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這種保護主義做法使得歐洲本土企業變得懶惰。如果不開放市場,不讓企業面對激烈競爭,長遠來看,這會使其競爭力變得更差。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優勢,源于其在技術創新、生產效率、供應鏈管理等多個領域的綜合競爭力,而這些優勢恰恰是歐盟車企需要學習借鑒的。歷史已經多次證明,保護主義提升不了競爭力;相反,競爭缺失和合作不足只會加劇汽車產業的劣勢。面對自身競爭力的消退,歐洲車企更需要的是良性競爭。中國作為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的領先力量,充分融入歐洲汽車市場中參與競爭,能有效推動中歐汽車產業互助互利、相互成就。
從歐洲綠色轉型來說,歐盟此舉更是弊端多多。作為推動全球綠色發展的重要一環,中國的電動汽車技術創新和生產能力正為各國提供低碳轉型的有效方案。歐盟委員會此舉表面上是為了保護歐洲市場,實則可能延緩技術進步,并阻礙歐盟向汽車電動化過渡。同時,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將直接導致歐洲市場的電動汽車價格上漲,削弱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購買意愿,降低綠色產品的市場滲透率。這不僅不利于歐盟實現其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標,還可能對整個綠色產業造成沖擊。最終的結局之一可能是部分歐盟國家無法實現早先制定的電氣化目標,歐洲綠色轉型被迫滯后。
歐盟此舉不僅是在中歐合作上“開倒車”,可能還會傷及中國公司到歐洲投資興業,最終會對歐洲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中歐在電動汽車領域有共同利益,中歐在汽車工業中的合作非常重要且取得了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在中國汽車公司吉利集團接手沃爾沃比利時工廠之前,沃爾沃的運營狀況糟糕。但十多年過去了,今天的沃爾沃憑借快速創新以及設計制造獲得了巨額利潤。這在不少歐洲人看來,都是令人欣喜的事實。歐盟加征關稅損人害己,不僅將阻礙歐洲汽車工業的良性發展,還會令歐洲經濟遭到“反噬”。
歐盟此舉違背了客觀、公正、非歧視透明的原則,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從歷史來看,自由和公平的國際貿易,為歐洲車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準入機會,促進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實現了業務增長和市場的擴張。歐洲車企是全球化下自由公平貿易和開放市場直接受益者。歐洲的繁榮得益于全球貿易,而歐盟此舉卻是在背道而馳,意味著全球合作再次出現倒退。時至今日,貿易摩擦的解決辦法不應是封鎖市場,而應是找到合作的模式。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