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下稱“信美相互”)透露增資消息,擬引入新出資方內蒙古世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林投資”)為提供3.25億元新增運營資金。
成立以來,信美相互實現保費逐步上行,連續4年盈利,但上半年卻出現了營收、利潤雙雙下行的局面。對此,信美相互相關負責人表示,是因戰略發展規劃,主動調整業務結構,新單保費收入較同期下降所致。7年成長期后,信美相互如何利用好螞蟻科技基因及新資方資金、資源?如何來實現業績破局,開啟新一輪的發展期。
擬增3.25億運營資金,引入新資方
信美相互于近日披露關于變更運營資金(注冊資本)有關情況的信息公告,擬新增運營資金3.25億元,經監管批準后,運營資金增加至15.01億元。出資方為新入資金提供人世林投資。
從信美相互目前的出資結構來看,出資比例排在首位的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占比29.3367%,其次為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資占比20.4%,其余出資方出資占比則低于10%。
世林投資的入局,將空降成為信美相互第二大出資人,這家公司,是何來頭?
世林投資曾用名鄂爾多斯市尤氏投資有限公司,公司法人、董事長為民營企業家尤世林。從公開信息來看,世林投資注冊成立于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是依托國家級煤化工基地建設的以新型綠色能源為主導的較大的成長型企業。以煤炭資源開發、煤炭化工、煤炭運銷等大型產業為基礎,覆蓋資本投資、股權投資、鐵路專用線、房地產開發、建筑、供水、沙漠生態觀光旅游和餐飲等多領域、多產業。
區別于一般保險公司,相互保險是指具有同質風險保障需求的單位和個人,通過訂立合同成為會員,并繳納保費形成互助基金,由該基金對合同約定的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或者在一定條件下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保險活動。
相互保險組織沒有外部股東,由全體投保人共同所有。作為發起人之一的螞蟻,曾在2017年,信美相互設立之初對媒體表示,向信美相互出資,主要是考慮到技術上的戰略協同,從互聯網推進器到Techfin,通過螞蟻金服的技術幫助金融機構再服務到更多消費者。
“世林集團業務范圍廣泛,確實具有多方面保險產品定制的需求,這些資源與經驗或也為信美在業務開展上提供幫助”,一位壽險公司人士分析道。
調整業務結構下新單“失意”,上半年營收、利潤雙降
針對于3.25億資金入場,信美相互向藍鯨新聞介紹,獲得的資金將用于進一步增強資本實力,確保償付能力充足,以促進業務穩步增長。
2017年信美相互成立,當年實現保費收入4.74億元,后實現逐年提升,2023年全年保費收入90.84億元。利潤表現也相對優秀,成立3年后,2020年即實現盈利,實現凈利潤7850萬元,打破了人身險公司“七平八盈”的周期規律。不過利潤表現尚不穩定,2021年凈利潤增至1.8億元,次年又下滑至2491.7萬元,2023年則實現同比超3倍的增幅。
但在今年上半年,信美相互卻出現了保費、利潤的同步下滑,半年保費收入30.5億元,同比下滑27.56%,凈利潤同比縮減近8成后實現959萬元。
對于營收利潤的雙下滑,信美相互表示,是根據戰略發展規劃,主動調整業務結構,處在產品切換階段,新單保費收入較同期下降所致。
近年來,壽險行業進入集體轉型調整期,“在過去經濟高速增長周期中,眾多中小保險公司以規模、儲蓄型產品作為主要發展思路,過分倚重利差收入,存在發展結構單一等諸多現象”,信美相互董事長楊帆日前在專訪中分析,如今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下,利差損風險如影隨行,險企必須從過去依賴利差的經營模式,轉向業務結構平衡、“三差”收益平衡,進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轉型定調之下,該公司稱,將持續優化業務結構,加大保障類產品布局,創新保險產品和服務供給,深耕數智化能力降本提效。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于螞蟻系基因,信美相互在發展中尤為強調數字化路徑探索,將“數字信美”作為重要標簽。在經歷數字化1.0階段全景在線化,2.0階段實時數據化后,2022年以來則重點構建數據模型、數據治理體系、智能分析系統、知識庫系統及開放式系統架構等。
“數智化轉型是金融機構近年來集體的發力方向,也是近期發布的新‘國十條’明確的路徑,對于輕體量的中小險企,具有優勢“,據業內人士分析,但也必須面對技術與人才缺乏、數據孤島、投資與回報具有不確定性等挑戰。
今年5月,信美相互7周年之際,上海分社開業,拓展旅居基地、產品線,同時發布大模型保險垂直應用,動作頻頻。如今,已過7年成長期,又迎新資方入局的信美相互能否走出相互制特色路徑,完成轉型,穩定業績表現,還需要時間考驗。
(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