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起,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正式進入“2.0時代”。這意味著,“2.5%+浮動收益”的分紅型保險產品已正式下架。
保險需求旺盛
8月初,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明確提出,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5%,相關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按2.5%執行;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普通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
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0%,相關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按2.0%執行;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分紅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新備案的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上限為1.5%,相關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按1.5%執行;最低保證利率超過上限的萬能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
在此背景下,儲蓄型保險需求進一步釋放。盡管監管部門多次強調禁止“炒停售”,但不少保險代理人趁此機會在社交平臺發布“3.0時代、2.5時代收官倒計時”等宣傳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保費收入的高增長。
僅8月當月,人身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3104億元,同比增速高達54.1%,為今年前8個月同比增速最高峰值。A股5家上市險企前8個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1655億元,同比上升5.6%。受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切換影響,人身險公司加大銷售力度。從單月保費收入來看,A股5家上市險企均實現同比大幅增長。新華保險、人保壽險、太保壽險、平安壽險和中國人壽壽險公司單月保費分別同比提升122%、79%、53%、36%和29%。
國信證券分析師孔祥認為,9月,分紅險及萬能險預定利率進行切換,利好人身險行業9月保費增速的延續。
負債成本持續壓降
為何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一再下調?業內人士認為,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持續承壓,降低負債成本是資產負債匹配的內在要求。
中國人壽總裁利明光認為,降低預定利率和最低保證利率上限將有利于人身險行業剛性成本下降,并促進長期風險管控,推動公司健康發展。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有助于壽險公司進行資產負債管理,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促進人身險行業長期穩健經營。
近兩年,監管部門持續引導保險行業壓降負債成本,降低利差損風險。
8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金融監管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司長尹江鰲表示,金融監管總局多措并舉推動保險業特別是人身保險業加強利源管理,提升負債質量。適時下調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加快資產端收益率向負債資金成本率的傳導,使資產和負債更加匹配,強化投資收益率對結算利率和分紅水平的剛性約束,推動客戶利益真實化和合理化;督促保險公司調整產品的結構,優化保單利率的演示,合理引導市場預期。
9月1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支持浮動收益型保險發展”,其中就包含分紅險。
通常來說,分紅險的預定利率會低于普通型產品,其吸引點主要是基于保險公司“三差”(死差益、利差益和費差益)所產生的可分配盈余帶來的浮動部分分紅。在目前保險公司普遍較為依賴利差的基礎上,資本市場波動對分紅險的分紅水平會造成較大影響。不久前,不少保險公司已經在官網公布了紅利實現率,其結果并不太理想。有業內人士統計,超過90%的產品分紅實現率(年度現金分紅、保額分紅)未達100%。
多家保險公司公開表示,這主要是由于資本市場波動、利率下行導致的。為了長期穩健經營,各家保險公司分紅險的實際客戶利益普遍有所下降。
產品是否還有吸引力
對于10月1日起分紅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下調是否會影響保費收入情況?業內人士普遍看好分紅險產品。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多家險企均表示,未來,分紅險將替代傳統保險,成為新的主力產品。
中國人壽總精算師侯晉提出,在進行產品和業務轉型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長期分紅產品的研發與投放,并平衡好保證利率水平和浮動利率之間的關系、平衡好演示利率水平與分紅實現率水平之間的關系。
中國平安聯席CEO郭曉濤公開表示,預定利率下調將有效防止行業利差損持續惡化,為了應對這一變化,公司將對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未來產品結構將以分紅產品作為主打產品,預計占50%以上。
中國太保總精算師兼財務負責人張遠瀚也表示,隨著預定利率下調,原來的產品結構已經不太適合客戶的需求。長期來看,分紅型產品占比會超過50%。
新華保險副總裁、總精算師龔興峰表示,要在分紅險進行發力,推出更多的分紅險來滿足客戶對于保障、儲蓄以及整個資產傳承等方面的需求。
(來源: 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