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渭南訊 10月12日,渭南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全市“2024年全面深化改革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市稅務局黨委委員、總經濟師崔新平向媒體詳細介紹了渭南稅務部門在構建“稅治+綜治”雙網格治理新機制,推動基層稅費治理方面的進展和成效。發布會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靳銘夏主持。
崔新平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國家稅務總局、陜西省稅務局等也相繼作出部署,要求各級稅務部門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設新時代“楓橋式”稅務所,夯實稅務部門服務國家治理的基層基礎,提升納稅人繳費人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2023年,渭南市稅務局在省市政法委及省局黨委的指導下,緊緊圍繞“稅收工作標準化”和“矛盾糾紛化解”兩條主線,以實現“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征納更和諧”為目標,在全市完成了99個“楓橋式”稅務所(分局)建設。全市稅務系統共設立了15個稅費爭議咨詢調解中心、99個稅費爭議咨詢調解崗,完成爭議調解事項252件,調解成功率達到100%。其中,富平縣稅務局創立的涉稅費矛盾糾紛“一站專調”工作法,被中央政法委表彰為“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
2024年,渭南市稅務局在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取得較好成效的基礎上,依托陜西稅務“稅惠到坊”服務品牌,錨定基層基礎和群眾需求,打造了“橫到邊、縱到底”的“稅治+綜治”雙網格治理新機制,充分借助綜治力量做好稅費管理服務工作,著力解決納稅人繳費人身邊的煩心事、難纏事。
崔新平介紹了渭南市稅務局在構建雙網格治理新機制方面的三大主要做法:
一是聚焦群眾需求,推動服務模式轉型。市稅務局推行稅費業務辦審一體,將173項涉稅事項前移至辦稅服務廳集中審核、提速辦結,大幅縮減了納稅人繳費人辦稅等待時間。同時,強化訴求事項收集,建立訴求事項集約管理機制,對多渠道收集的訴求事項實施歸口管理,集中研判、分析、轉辦、反饋,做到訴求事項及時處置、精準解決。此外,科學配置辦稅資源,壓縮實體窗口,將服務資源向自助辦稅引導、網上辦稅輔導傾斜,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遠程操作輔導、定期直播互動服務,實現“遠程服務、在線幫辦、辦問協同”。
二是深化網格協同,推動服務力量下沉。市稅務局積極融入地方治理網格,13個縣級稅務局成立了稅費爭議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工作得到司法部門和法院的常態化專業指導、其他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全方位配合。各縣級稅務局已累計與130余個與稅收工作聯系緊密部門簽署了合作共治協議,99個分局(所)與762個基層組織建立稅費共治合作機制。實施黨員干部“上網入格”,設立264名“稅費服務網格員”下沉街道、鄉鎮、社區,第一時間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將服務觸角延伸到群眾家門口。同時,建立線上網格協作平臺,依托省委政法委“陜西省雪亮工程”,在11個縣級稅務局搭建“綜治視頻平臺”,實現與政法系統、行政部門、基層組織線上互聯互通,遠程合力解決納稅人繳費人急難愁盼問題。
三是強化聯動機制,推動基層治理增效。市稅務局依托已建立的合作共治機制平臺,持續將“稅之要事”“民之關切”等稅收業務工作納入共治網格。持續細化合作內容,順應稅收工作新要求、新變化,不斷擴充合作內容,將政策宣傳、爭議調解、稅源管理、業務征繳、信訪維穩、人才共建等內容納入共治網格,常態化聯合開展稅費協同治理。創新建立業務融合場景,緊盯稅費管理服務“小切口”,借助合作平臺聯合制定了個稅匯算清繳、自然人社保費繳納、農產品收購稅收管理、水資源稅管理、“稅務管家”服務、基礎稅源摸排等9項合作共治項目業務場景,“稅治+綜治”各方職責進一步明確。建立定期會商機制,聚焦常態化合作共治情況,定期以“線上+線下”的方式與相關部門、基層組織會商合作共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優化建議,不斷校準合作共治方向,更好服務納稅人繳費人。
崔新平強調,下一步,渭南市稅務局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局黨委和地方黨委政府的部署要求,積極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以“小切口”改革推動稅費治理“大成效”,切實為基層群眾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稅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