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紅橋區首家24小時智能工會驛站“上崗”;在深圳,提供相似服務的暖蜂驛站已超千個。建設智能驛站已成各地回應民生需求、關愛勞動者的暖心舉措。
快遞小哥、環衛工作者、外賣送餐員等戶外勞動者工作強度高,體能消耗大,迫切需要固定休憩場所。智能工會驛站能提供24小時的熱食餐飲、急救保健等服務,受到普遍歡迎。隨著驛站快速推廣,其建設、運維成本明顯增加,面臨著從“建好”到“用好”“管好”的新問題。
要統籌規劃,避免資源浪費。在驛站網點布局上,應綜合考慮城市道路和勞動者工作區域,逐步形成符合需求的“暖心服務圈”。外賣騎手和快遞小哥有相對固定的服務范圍,通常在商街、倉庫、餐飲店一帶,就近設置驛站可滿足騎手小哥休憩需求,提升工作效率。各地應合理布局驛站,填補區域空白,形成服務網絡,為新就業群體提供貼心服務。
要突出普惠性,拓展服務群體。目前,驛站主要面向快遞員、外賣小哥和環衛人員,而出租車司機、綠化人員、貨車司機等群體也有相似需求,應將更多勞動者納入服務范圍。同時,驛站還要在功能升級上下功夫,視情增加技能培訓、就業創業、零工市場等功能,更好發揮效用。
要拓寬渠道,增強經費保障。驛站擴點成網、服務提升的同時,運維成本也顯著增加。當前,各地驛站主要由工會提供場地設施和經費,應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實現長期可持續運營。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