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是票證風行的時代,那時候物質相對匱乏,而人們對自行車的追崇熱度,絕不亞于時下對小車的酷愛,誰能夠擁有一輛自行車,那可是件羨煞眾人的事情。相對于步行來說,當年的自行車已經是快速的交通工具了,常常能省卻徒步之苦,大家常親切而又形象地把自行車稱之為“腳踏車”。
最早受到人們青睞的是那種高大的28型自行車,前面是橫杠,后面是方形的座架,平而厚實的撐腳,整個車身重而結實。除了帶人以外,它還能搭載重物,后座上面可堆高、左右兩側可懸掛,就連大杠和車把手上都可搭掛東西,碰上個騎車高手,各種箱子、袋子能把一輛車“武裝”得像輛載重“卡車”,周圍的人看了,常常是嘆為觀止。
在當時,購買自行車除了排隊外,還要憑自行車票才行。對一個人月薪僅三十多元的普通工人來說,買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大約需要四五個月的工資。因此,車主對自己的自行車很是珍惜,一般不舍得外借。我們生產隊的一位車主在拒絕朋友借車時,一本正經地說:“借人可以,借車不行。”后來成為了大家的笑談。但由此可見,擁有一輛自行車在當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那個年代,小伙子結婚也是用自行車去迎娶新娘的,借來三四輛自行車,擦得锃明瓦亮,前面車把上系好紅布頭,在媒人的帶領下,喜氣洋洋地去接新娘。吃完中飯,又騎自行車帶著新娘、伴娘往回趕。喝了酒的新郎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常常邊騎車邊扭過頭和新娘說悄悄話,時不時傳來新娘的竊笑聲,偶爾也看到新娘的粉拳輕捶了新郎一下,于是新郎蹬踏起來更加有力了,車子急馳起來。在新娘的輕呼聲中,愛情的小手情不自禁地緊緊抱住了新郎的腰身,那旋轉的車輪更是歸心似箭了……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為了方便父親上下班,家里省吃儉用也買了輛“永久”牌28型自行車。看著父親嫻熟的騎車技術,我也向往著啥時候能學會騎車。于是,等父親下班回來后去地里幫忙干農活時,就偷偷地把車推出來。剛開始連自行車都推不穩,扭扭歪歪。過了幾天,開始學溜車,左腳踩到踏板上,右腳使勁一蹬,車子向前沖出十幾米。有時把持不住,連車帶人滾到一塊。摔得車把子歪了、車鏈子掉了是常事,當然免不了挨父母的訓斥。但是學車的癡心卻依然不改,先從右腿穿過三腳架嘎登嘎登地踩半圈,然后慢慢地學著蹬整輪,最后嘗試著跨上大梁,屁股一扭一扭地騎。個把月下來,原來不聽使喚的自行車在我手里也能駕輕就熟了。
師范畢業后,我被分配到一所離家十多公里遠的村辦小學教書,于是家里買了輛自行車作為我的“坐騎”。晴天上班還是不錯的,邊騎車邊欣賞碧綠田野,清清小溪,藍藍天空。雨天可就遭罪了,因為鄉村小道都是泥路,下雨后道路就變得泥濘不堪,當車子的輪胎與擋泥板之間被泥漿塞滿時,車子就寸步難行。這時候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木棍拿出來,將里面的泥漿撬掉,然后奮力往前沖,順勢飛身上車,使勁踩踏板,加速前行。但是不一會兒,再次被不依不饒的泥漿拖住了,就在這循環往復中前行,好不容易來到學校,已是狼狽不堪了。而每周末精心擦洗這匹“寶馬”則成了我的必修課。
隨著經濟的不斷繁榮發展,自行車早已如“堂前燕”一般“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摩托車、電瓶車漸漸多了起來。進入本世紀后,我國汽車制造業更是強勁發展,汽車都已逐步進入了千家萬戶,出行的交通工具也變得便捷、多樣了:私家車、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等等。就連自行車都不再需要自己購買了,共享單車在市區里隨處可見,掃碼借用,實在是方便極了。而高鐵規劃建設日新月異,從整體到局部日益完善,一張大型的鐵路網將全國各地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遍地開花”的高鐵已把天涯變成了咫尺,讓幸福零距離了。家用自行車也已漸行漸遠、悄然落幕了。回首交通工具的變遷,從急切期盼“兩個輪子”到實現“四個輪子的夢”,以及越來越便捷的出行方式,充分見證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經濟與城市的快速發展。
自行車,它是我們的老朋友,曾給人們帶來了太多的喜怒哀樂,現在想起,那一段難以釋懷的情結依然駐留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