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法學教授童之偉在社交平臺發文反映,《憲法學》(第二版)內竟出現多個付費二維碼,“一本47.8元的教材,中間設置46個收費點,每個收費點3元,總共138元”,一時引發輿論熱議。對此,高等教育出版社回應稱:“該書是作為教材使用,購買新書后可以綁定防偽碼,免費掃碼使用。如果是二手書,非首次綁定則無法免費使用,此舉同時也是保護正版的一個措施。”最新進展是,童教授表示,現教材已免費開放全部電子資源。
付費閱讀更多,是“擁抱潮流”還是“吃相難看”?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學生的學習資源進一步豐富,教材的形態也隨之變化——由單一的紙質呈現形態向靜態的數字化形態,再到動態的、交互性的數字化形態轉變。高校教材以內附二維碼的形式推出學習“大禮包”,既是出版行業的“常規操作”,也有助于延伸學生的“學習觸角”,無可非議。
問題是,業內通行做法是免費開放電子資源。而這種被明碼標價的“大禮包”,不免透露著過濃的銅臭氣。尺寸教材,悠悠國事。須知,教材不同于一般的出版物,承載的育人價值、文化價值不容忽視。而“俯拾即是”的付費二維碼,不僅有礙觀瞻,也辜負了學生的信任與期許。
再則,新舊有別的收費規則難逃“是否帶有歧視性”的質疑。若是想要“解鎖”教材里的全部電子資源,新書用戶可憑封底處的防偽碼“一碼直達”、無需付費,而二手書用戶付出的成本卻是新書價格的數倍。依照這個規則,若這本教材被“傳下去”,后繼者將源源不斷地為“拓展閱讀”部分付高昂的費用。正因如此,童教授曾調侃道:“憲法學知識還是蠻值錢的呢!”
調侃歸調侃,這一收費規則可能引發的真問題不能不引起重視。據調查,有73.07%的學生選擇將閑置教材以廢品回收或者直接丟棄的方式處理。就全國而言,該比例應當有更大的正向偏差。而新舊有別的收費規則,無疑會助推這種不恰當的處理方式,從而加劇教材資源的浪費。另據國家新聞出版署數據,近5年,全國中小學課本及教學用書、大中專教材、業余教育課本及教學用書的零售數量,平均每年約28億冊、金額超200億元。這些教材若循環使用一年,節約費用可援建約4萬所希望小學。在倡導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有關方面確實該認真思考如何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當然,出版社的苦衷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在電子閱讀已成趨勢的當下,出版社的營收確實面臨不小的沖擊,加之電商平臺不斷推出的圖書促銷活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其盈利空間。由此看來,出版社推出的所謂“增值服務”,正是其積極“開源”的途徑之一。不過話說回來,如何處理好收益與公益之間的關系,著實是擺在包括出版社在內各方面前的一道難題。在此,我們也期待破題之路不再漫漫。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