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近日報道,黃山腳下的黟縣制定出臺了10條支持數字游民共居共創政策。政策明確,設立100萬元數字游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對畢業年度內來黟縣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數字游民,符合條件的給予3000元一次性就業補貼;對畢業2年內首次來黟縣創辦小微企業的高校畢業生數字游民,符合條件的給予5000元一次性創業補貼。此外,全年引進800人次(每人在黟縣連續住滿15天為1人次)以上的數字游民企業、機構,經核定按每人次500元給予獎補,總額不超過100萬元。就此看來,可謂是“含金量”十足。
其實不僅黟縣,近來,“數字游民”出現在多地政府的發展“任務清單”中。比如,安徽黃山、四川資陽、浙江麗水等都聚焦這一群體,不約而同提出吸引數字游民集聚,搭建面向這一群體的創意創新創業平臺,實現數字游民與地方發展的良性互動。
問題來了,什么是數字游民?你也許對這個名稱感到陌生,但對他們的生活一定有所耳聞甚至親眼所見。他們只工作不上班,乘興而來又飄然遠引;他們遠離朝九晚六的傳統工作模式,逃離逼仄的格子間,選擇一種生活與工作更平衡,也更靈活和自主的生活方式。不用太擔心他們的生計問題,他們大多具備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技能,這使得他們能在數字技術與零工經濟的強勢崛起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任何地方遠程工作成為可能。
數字游民的出現,是數字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數字時代的就業,必然是不斷變化和流動的。生活方式的變革和價值理念的更新,也讓這種“游牧”的方式更為人們所認同和接受。此前有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超過7成的“00后”表示愿意成為數字游民。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變革以及數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數字游民的數量還將不斷增加。目前多地發力打造數字游民社區,其所映照的正是這一群體加速崛起的現實。
不過,不同于一般的遠程工作者,數字游民的“自由隨心飛”多是由興趣與愛好驅動的。而且不同于從城市到鄉村的“向上”流動邏輯,他們多反向而行之,那些自然環境更好、文化體驗更豐富,當然互聯網基礎設施完善的地方因能滿足他們閑適的精神需求而多成為他們的理想之選。在數字游民群體中,浙江安吉、云南大理、海南陵水、廣西柳州、武漢漢口等地備受青睞。
對于這些地方來說,數字游民遠算不上“返鄉”,充其量只能算是“入鄉”,因此,在鄉村的關系網絡中,他們算是弱連接,但這也意味著更多的資源和機會。事實證明確實如此。許多藝術家、科技工作者、創業者在鄉村建立工作室、實訓基地等,甚至只是以自己為IP的網絡傳播,通過資源要素的整合和轉化,為鄉村帶去更多的可能性,為鄉村發展注入更多生機和活力。
如何讓鄉村成為更多數字游民的心之所向,同時讓數字游民成為釋放鄉村發展潛力的基點?換句話說,如何成全這種“雙向奔赴”?這正是當下不少地方都在努力求解的。不論是哪種解法,核心可能還是要圍繞“人”做文章,通過多種努力,給數字游民以歸屬感,讓他們更順利融入當地社會,更順暢釋放自身潛能,更便捷獲得相關保障。如此,也許“游走”是短暫的,但仍無礙于從“小我”中跳脫出來,在更廣闊的舞臺中實現個體價值。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