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學會理事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易綱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中國人民銀行主場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易綱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為做好下一階段中央銀行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方面,易綱表示,中央銀行是金融體系的中樞,負責貨幣發行,調節貨幣供應和流通,維護幣值穩定;調控金融活動,推進金融改革,促進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履行最后貸款人職能,實施宏觀審慎管理,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健運行。
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對中央銀行履職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必須不斷完善中央銀行制度,突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征。
一是要始終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金融事關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事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中央銀行要不折不扣執行黨中央路線方針政策,高效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
中央銀行事業必須充分體現人民性,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金融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央銀行要著力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金融體系,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以高質量金融服務促進共同富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要堅持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原則。金融的本質屬性是通過合約進行資金融通,是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形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要由市場來配置資源的效率要比計劃經濟高得多,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要好得多。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法治經濟以財產權和人格權為基礎,界定了市場主體企業和家庭消費者依法合規經營和消費的界線,同時也界定了政府職能的邊界和準則。法治經濟的好處是可以使市場主體形成穩定預期,更好地調動積極性并促進創新。
《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依法獨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履行職責,從事金融業務活動。這表明人民銀行是國務院組成部門,要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運行。在實施貨幣政策時,要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開展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務、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時,要依法行使行政權力,依法保護產權和人民利益,維護市場公平秩序。
三是要始終堅持立足中國國情,并積極借鑒國際有益實踐。《中國人民銀行法》確定了人民銀行“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的中央銀行定位。自創立以來,人民銀行始終堅持立足中國的國情和具體實踐。完善中央銀行制度,要繼承這一優良傳統,從我國國情出發,從現實出發,實施有利于金融長治久安的政策措施。
與此同時,全球中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被廣泛接受的行為規則,包括:為維護幣值穩定,央行應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當通脹或經濟增速偏離目標水平時,央行應當靈活調整利率;為避免道德風險,央行發放再貸款要有合格抵押品并收取適當利率;為防范金融風險傳染,央行可向金融體系提供流動性支持等等。中國和世界歷史充分證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我國完善中央銀行制度,也要積極借鑒上述有益經驗,并吸取歷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不斷提升中央銀行的履職成效。
易綱還表示,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職能,不斷優化貨幣政策調控框架、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完善中央銀行制度的重要方面。
回顧我國中央銀行的歷史,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的頒布,為中央銀行履職提供了系統全面的法律依據。在1995年以前,我國主要實行以數量調控為主的貨幣政策框架,中央銀行以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為主要操作目標,有時直接對銀行信貸規模進行管理,并對各利率水平提出具體的管制要求。
1995年以后,我國貨幣政策框架的改革進程快速推進,央行逐步形成了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再貸款等一系列完整的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在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間,匯率是貨幣政策最主要的考慮因素,在此期間,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穩定維持在8.28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的水平。這可被視為一種以匯率為錨的政策框架。基礎貨幣投放以外匯占款為主,央行資產負債表因外匯占款而擴張,同時我們通過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等開展對沖操作,將外匯占款投放的多余流動性“凍結”起來。就資產負債表規模而言,當時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明顯超過了幾個主要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這一調控框架有效維持了我國的幣值穩定,防范了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的風險,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作出了貢獻。
2005年7月21日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現重大突破,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此后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逐步增強,國際收支趨于平衡。自此,貨幣政策框架也逐步向以價格調控為主的框架轉變,即以利率為核心的貨幣政策框架逐漸確立并得以實施,同時輔之以數量指標的考慮。人民銀行逐步退出常態化外匯干預,開始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調節貨幣供應和流動性水平,并通過降準把過去“凍結”的多余流動性逐步釋放出來,提高了貨幣乘數,基本穩定的央行資產負債表支持更多的貨幣信貸增長。
易綱表示,利率是重要的宏觀經濟變量,利率市場化是經濟金融領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經過幾十年的持續推進,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已形成比較完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收益率曲線也趨于成熟。
要繼續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著力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一方面,繼續完善中央銀行政策利率體系。繼續鞏固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為短期政策利率的中央銀行政策利率體系,同時著力完善利率走廊機制。另一方面,持續強化市場基準利率培育。拓展回購利率DR在金融產品中的運用,進一步鞏固DR的基準性。不斷優化LPR報價形成機制,督促報價行提高報價質量。按市場化原則培育國債收益率曲線。
“總體而言,貨幣政策是宏觀總量政策,如果激勵機制設計正確,可以輔之以部分結構性功能。”易綱表示,結構性貨幣政策是在市場配置資源基礎上,通過設計適當激勵機制,引導資金流向經濟特定領域的貨幣政策,具有結構調整的功能。近年來,我國進一步豐富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箱,發揮其精準滴灌功能,取得較好效果,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總量型政策的壓力,幫助提升了我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有效性。
從我國的具體實踐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投向的工具,通過提供再貸款或資金激勵的方式,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特定領域和行業的信貸投放,是總量貨幣政策的有益補充,對于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綠色金融為例,2021年,人民銀行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兩項工具,支持碳減排重點領域發展。金融機構發放碳減排貸款自擔風險,央行提供給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到期收回。接受資金支持的金融機構承諾對外披露發放碳減排貸款的余額、利率及碳減排效應等信息,并接受第三方核查和社會監督。截至目前,碳減排支持工具已累計引導金融機構發放碳減排貸款超過1.1萬億元,覆蓋6000多家市場主體,帶動年度碳減排量近2億噸。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發放近3000億元。受此帶動,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已超過30萬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比各項貸款高20個百分點。綠色債券市場自2016年推出以來累計發行超過3.7萬億元,存量規模2萬億元,連續兩年保持世界最大綠色債券發行市場地位。兩項結構性工具充分發揮了貨幣政策直達綠色低碳領域、助力碳減排的功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