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寶雞訊 10月27日,寶雞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城市,再次因一場體育盛事而煥發出新的活力與激情。2024寶雞馬拉松賽在寶雞市行政中心廣場鳴槍開跑,來自全國各地的2.6萬名職業選手及路跑愛好者齊聚一堂,用腳步丈量這座城市的美麗與熱情。本次賽事以“千年寶地,一馬當先”為主題,不僅展示了寶雞的自然風光與人文底蘊,更促進了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展現城市風景,寶雞馬拉松盛況空前
10月27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向寶雞市行政中心廣場,2024寶雞馬拉松賽在這里正式拉開帷幕。隨著發令槍響,2.6萬名參賽選手如潮水般涌出起點,沿著精心設計的賽道,開啟了這場42.195公里的旅程。賽道途經寶雞大劇院、寶雞市文化藝術中心、炎帝園公園、中華石鼓園等市區重點場所、公園廣場和地標建筑,選手們在奔跑中盡情領略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比賽現場氣氛熱烈,加油聲、歡呼聲此起彼伏。在賽道兩側,無數市民和游客駐足觀看,為選手們加油鼓勁。許多家庭還帶著孩子來到現場,感受這場體育盛事的氛圍,培養孩子們對體育運動的熱愛。沿途的補給站、醫療點等設施一應俱全,為選手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保障。
本次賽事由陜西省體育局、寶雞市人民政府主辦,寶雞市體育局承辦,并得到了中國田徑協會、陜西省田徑協會的認證與支持。比賽項目設置了馬拉松(42.195公里)、半程馬拉松(21.0975公里)和健康跑(5公里)三個組別,以滿足不同跑者的需求。經過激烈角逐,來自重慶市的許汝安和遼寧省的白麗分別以優異成績奪得全程馬拉松男子組、女子組冠軍,他們的出色表現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馬拉松賽事規模實現了顯著增長,從去年的2萬人擴容至2.6萬人。這不僅是寶雞市體育事業發展的一次重要突破,更是對寶雞城市形象和旅游吸引力的有力提升。賽事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寶雞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精心組織和科學安排,更離不開廣大市民和志愿者的積極參與和無私奉獻。
呼吁全民健身,市民互動健康寶雞
2024寶雞馬拉松賽不僅是一場高水平的體育競技賽事,更是一次推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的契機。隨著賽事的舉辦,寶雞市掀起了一股全民運動的熱潮。許多市民在得知馬拉松賽事的消息后,紛紛加入到跑步健身的行列中來,用實際行動支持這場體育盛事。
在賽事籌備期間,寶雞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宣傳和推廣活動。通過舉辦健康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向廣大市民普及了科學健身的知識和方法,提高了市民對體育運動的認知和興趣。同時,還組織了多場路跑活動,為市民提供了更多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和平臺。
在比賽當天,許多市民來到現場觀看比賽,為選手們加油助威。他們不僅被選手們的拼搏精神所感動,更被馬拉松運動所展現出的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所吸引。許多市民表示,今后將更加注重體育鍛煉,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為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而努力。
此外,本次馬拉松賽事還吸引了眾多外地游客前來觀賽和旅游。他們不僅欣賞到了寶雞這座城市的美麗風光和人文景觀,更感受到了寶雞人民對體育運動的熱情和熱愛。這不僅為寶雞市帶來了更多的旅游資源和經濟效益,更提高了寶雞市在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發揚精神文明,豐富市民生活內涵
2024寶雞馬拉松賽不僅是一場體育競技的盛宴,更是一次展示寶雞市精神文明風貌的窗口。在賽事籌備和舉辦過程中,寶雞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為選手和市民提供了周到細致的服務和保障。
在賽道沿線,渭濱區各部門各單位精心組織、科學安排,全力為賽事活動保駕護航。城管執法局組織環衛工人做好賽前賽后現場衛生保障工作;消防救援大隊現場做好賽事期間滅火救援和執勤保衛工作;交警大隊工作人員在現場維護交通秩序及沿途保障工作;公安分局工作人員堅守崗位,做好現場管控和安保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確保了賽事的順利進行和參賽選手的安全。
同時,本次賽事還吸引了大量志愿者的參與。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的是大學生,有的是退休人員,有的是企業員工……他們用自己的熱情和汗水,為賽事提供了周到的服務和保障。在賽道上,他們為選手們遞水、遞食物、加油鼓勁;在賽道外,他們為市民提供咨詢、引導等志愿服務。他們的付出和奉獻,不僅為賽事的成功舉辦提供了有力支持,更展示了寶雞市人民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精神風貌。
此外,本次賽事還融入了豐富的文化元素。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比賽期間,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院、民俗非遺傳承人等機構和組織推出了系列馬拉松特色衍生品,并在賽事期間舉辦金秋菊展等多項活動。這些活動不僅為選手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體驗機會,更讓市民們感受到了寶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
通過舉辦2024寶雞馬拉松賽,寶雞市進一步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開展。這場賽事不僅展示了寶雞市民的文明素質和良好形象,更激發了大家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熱情和動力。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寶雞市將繼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力度,推動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