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神木市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全力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通過整合市內醫療資源,建立起以市級醫院為龍頭、鎮街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為百姓帶來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群眾“近”享優質醫療服務
在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過程中,神木市不斷加強醫療機構之間的協作與聯動,自2021年11月以來,神木市四家市級公立醫院每年抽調100余名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下沉至22個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疾病診療、健康宣教、技術指導等。通過市級優質資源的下沉和雙向交流機制,有效促進了醫療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共享,激發了基層醫療機構的活力,提升了基層醫療機構的整體服務能力,構建起上下聯動、優勢互補的醫療服務體系。
“老人家,你哪里不舒服?”神木市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耿琳正在錦界鎮衛生院詢問就診患者,盡管當天就診患者很多,但耿琳耐心地接診每一位患者。
“以前有個大病小病都得跑幾十里路到城里頭看,現在專家直接到家門口給看病,既省事又放心。”正在就診的錦界鎮居民白翠蓮激動地說。
為結對幫扶錦界鎮衛生院,神木市醫院定期開展下鄉坐診活動,實現了人員、技術、信息的有效共享與流通,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市級醫院診療服務,大大提升了村民們的就醫便利性。
“通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能夠把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理念帶到基層,幫助基層醫務人員提升學習能力、增加知識儲備,提高他們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能力,解決鄉鎮衛生院的實際問題和困難,為基層醫療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耿琳說。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讓基層醫療機構診療項目得到拓展,有效緩解了市級醫院的就診壓力,使患者就醫更加便捷。醫共體內部的轉診機制,可以讓患者快速得到上級醫院的救治,不僅減少了等待時間,醫療費用也得到有效控制,切實減輕了百姓的醫療負擔。
遠程診斷模式 讓患者少跑路
走進神木市醫共體遠程影像診斷中心,多位醫生正聚精會神地在電腦上閱片,不時交流探討患者的病情,這里匯聚著全市醫共體成員單位的影像檢查資料,是醫共體高效運轉的一個“超級大腦”。
神木市醫院影像科主任張繼榮告訴記者,每天各分院都會將X光片和CT等影像資料通過網絡實時傳送到遠程影像診斷中心,由中心醫生統一診斷并簽發診斷報告后發回各分院,再打印交給患者,實現了“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的資源共享模式。
據了解,神木市醫共體遠程診斷中心以神木市醫院為依托,通過專網與各成員單位形成互聯互通,在線上與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影像及心電會診,破解基層醫生技術難題,減少群眾上涌就診現象,實現了常規影像的數字化采集、記錄、診斷、儲存以及心電檢查數據的統一質控,確保心電診斷質量,降低漏診、誤診。自神木市醫共體遠程診斷中心成立以來,累計診斷影像11.4萬人次,心電18萬人次,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發揮市級醫院的技術優勢,更好地服務百姓。
此外,神木市還加大對醫療設施設備的投入力度,為基層醫療機構配備先進的醫療設備及救護車,由醫共體總院統一管理、在線調度。簽約航空救援公司,建成停機坪和停機坐標,初步形成了“陸空”閉環急救轉運模式,建成半小時急救圈。加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推行力度,為簽約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務,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貼心的醫療服務。
神木市醫共體總院黨委副書記宋光平表示,將繼續深化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措施,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確保更多優質醫療資源能夠精準送達鄉村,惠及更廣泛的群眾。同時,利用“互聯網+護理服務”等創新手段,進一步縮短服務距離,提升服務效率,真正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的目標,為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