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佳琦直播間發紅包,回家我要趕緊去搶”“11月10日晚關注微信群,下單5折起”“來虛擬試衣間體驗線上試穿”……“雙十一”購物節臨近,朋友圈層出不窮的消費廣告中,暗藏著消費模式的悄然改變。
隨著消費場景從線下拓展到線上、消費對象從實物拓展到服務,“新消費”風潮正在興起。與傳統消費相比,新型消費到底“新”在哪里?今年“雙十一”有哪些變化值得關注?商業銀行如何行動,支持培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社交媒體平臺正在成為新的購物渠道。尤其是在年輕人中,社交電商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購物方式,他們更愿意通過朋友推薦或網紅帶貨來進行消費決策。”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表示,2024年“雙十一”購物節呈現出數字化、可持續性、社交互動、會員經濟、健康意識及跨境消費等多元化的新消費趨勢。
首先是數字化與智能化購物體驗提升。越來越多的品牌和零售商開始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和虛擬現實等技術來提升購物體驗。例如,通過個性化推薦系統,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歷史購買記錄和偏好獲得定制化的產品推薦。虛擬試衣間和增強現實技術也使得消費者能夠在家中更直觀地體驗商品,從而提高購買決策的效率。
同時,可持續消費、綠色消費受到追捧。今年“雙十一”期間,許多品牌推出環保產品或采用可持續材料進行生產,以吸引注重環保的年輕消費者。消費者對品牌的社會責任感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傾向于選擇在生產過程中考慮環境影響并采取積極措施減少碳排放的品牌。
此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實施會員制或訂閱模式,以增強客戶忠誠度并提供獨特價值。例如,一些電商平臺推出了會員日活動,在特定時間內為會員提供額外折扣或限量商品,這種策略有效地刺激了消費。消費者對健康與自我關懷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正在帶動相關產品與服務消費增長。對海外商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也使得跨境電商迅速增長,逐漸成為一種重要消費方式。
在葉銀丹看來,這些趨勢不僅反映了消費者的購買習慣變化,也體現了科技進步和社會文化的變化,并推動整個零售行業向更加創新和可持續的發展方向邁進。
“雙十一”出現新變化的背后,是網絡購物、移動支付、線上線下融合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而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新型消費正成為消費增長新引擎。2023年,我國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7.6%,增長貢獻率達31.9%,創歷史新高。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實施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促進政策,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8月份,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提出了具體要求。
在消費方式上,新型消費呈現出線上線下融合化、個性化、社交化的特征。而在消費內容上,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成為新型消費的主要類型。例如,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949.5萬輛,同比增長37.9%。2024年上半年,我國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1271元,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達9.3%。
我國新型消費正快速增長,有效滿足人們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需求,推動消費提質升級。值得關注的是,新一輪消費品以舊換新,也有望打開綠色化、智能化、適老化產品增長空間,加快釋放消費新潛力。當前,商業銀行正在積極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落地,并創新產品服務,加快培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登山、騎行、徒步等低碳環保運動已成為當下時髦的生活方式。而錦綸面料制成的運動服,因具有高耐磨、高回彈、輕盈、塑形等效果,受到運動愛好者的喜愛。
為了積極支持拓寬綠色消費,郵儲銀行福州市分行為福建省首家獲得“綠色纖維”認證的錦綸生產企業——福建永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榮集團”)定制了專屬金融服務方案。據了解,自2020年與永榮集團達成合作以來,該行為企業授信超13億元,提供了全面金融支持與綜合服務保障。
“金融力量與綠色科技的深度融合,不僅促進了企業的快速發展,也為消費者帶來了綠色消費體驗。”郵儲銀行福州市分行客戶經理表示,該分行深度參與永榮集團的每一次“綠色變革”,助力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共同解鎖綠色健康消費的新密碼。
上述案例可以作為商業銀行支持新消費的一個代表。瞄準消費者的新需求,金融支持正加快創新,激活新型消費潛力。
“商業銀行可以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來滿足新型消費的需求。”在葉銀丹看來,一是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務創新。例如,針對電商、共享經濟等新興業態,銀行可以設計專門的貸款產品,以低利率和靈活的還款方式吸引消費者和商家;還可以推出信用卡、分期付款等消費信貸產品,減輕成本壓力刺激消費。二是加強自身數字化轉型與技術應用,通過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等技術手段提升服務效率。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行為,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和產品推薦。通過與電商平臺合作,實現支付環節的無縫對接,提高用戶體驗等。此外,還要促進跨境電商及國際市場拓展,加強與政府及行業協會合作,共同推動新型消費政策的落實。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