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11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入實施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推動冰雪運動在全國普及發展。計劃到2027年,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2萬億元。
推動冰雪運動發展,是件兩全其美的事。一是可以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需求。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居民參與過冰雪運動的人數為3.46億人,冰雪運動參與率24.56%,實現“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冰雪運動氛圍濃厚的另一面,是部分地區仍存在冰雪運動場館不足、質量參差不齊等短板,《意見》提出的在新增建設用地年度計劃指標中加強冰雪項目用地保障、發展競賽表演產業、夯實冰雪人才隊伍等,利于破解制約冰雪運動發展的難點堵點痛點。
二是可以發展經濟。冰雪經濟產業鏈條長、導流效應大、社會效益高。推動冰雪“冷資源”轉化為“熱產業”,能夠充分發揮冰雪經濟在拉動內需、促進就業、擴大消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近期發布的《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我國冰雪產業規模從最初的2700億元迅速擴張到2023年的8900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萬億元。順應人們需求的同時,推動冰雪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一舉兩得。
設想很美好,可上述愿景是否對南方地區普遍適用呢?
過去,冰雪產業多圍繞“冰雪黃金緯度帶”布局。一提到冰雪經濟,許多人也會想到具有得天獨厚地理和氣候條件的東北地區、新疆、內蒙古,認為受氣候條件限制的南方開展不了冰雪運動。然而,這兩年南方室內滑雪場館發展迅速,為南方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滑雪體驗機會。華南最大室內滑雪場,就坐落在廣州。美團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11月1日—5日,“滑雪”相關搜索熱度環比增長23%,TOP5搜索城市分別是哈爾濱、北京、上海、深圳和武漢,不乏南方城市。
天然冰雪稀缺是真的,南方人稀罕冰雪也是真的,偶爾下了指甲蓋大的雪,也要捏成雪人放到冰箱,一時成為趣談。與此同時,參加冰雪運動,人們往往要“從頭武裝到腳”,一身質量過硬的裝備,對消費能力有一定要求。南方不少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也為冰雪運動“南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相較于室外滑雪場,室內滑雪場還能突破季節限制、時間限制,也是一個優點。總之,南方地區發展冰雪經濟,有短板,也有長處,要揚長避短,不要盲目發展。
換個角度看,要想打破冰雪“時空限定”,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至少需要考慮兩個因素:目標消費群體的消費意愿、消費能力。《意見》提出深入實施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也強調了“有條件”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冰雪經濟,不僅如此,不同地區還要各有側重,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世間少見兩片完全相同的雪花,冰雪經濟的發展路徑也不盡相同。南展、西擴、東進,都應遵循規律有序推行,打破冰雪經濟的“時空限定”。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