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加密貨幣成了國際金融市場上最火熱的交易資產之一。在美國大選等因素影響下,市場預期加密貨幣可能迎來監管環境的一個放松周期,這助推比特幣價格有史以來首次越過8萬美元大關,一度還創下接近9萬美元的歷史新高,并順勢帶動“狗狗幣”等其他小型虛擬加密貨幣價格暴漲。
比特幣自2009年問世以來一直引領著加密貨幣的發展,其他一些加密貨幣也同步呈現快速發展之勢。有統計說,5年前的今天,全球加密貨幣持有者為4500萬,比特幣網絡上每天進行30萬到40萬筆交易。5年后的今天,全球加密貨幣持有者已達大約6.17億,月活躍用戶高達6000萬,月活躍加密地址超過2.2億,其快速發展之勢持續引發關注。
主要在比特幣價格帶動下,全球加密貨幣總市值自2021年11月以來首次突破3萬億美元,接近蘋果公司市值。今年以來,隨著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以及市場對加密貨幣交易基金(ETF)的需求增加,比特幣交易價格一路上漲,與加密貨幣相關的公司股價隨之飆升。近期,已有市場投資者開始押注比特幣價格將在今年年底前突破10萬美元關口,他們的判斷依據部分來自一種假設:如果美國等發達經濟體致力于在未來數年加快打造數字資產交易中心,包括建立類似黃金那樣的戰略性儲備,那么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或將迎來由“官方背書”的黃金周期。
嚴格來講,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貨幣,而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但比特幣不斷迎來超預期發展,應用場景越來越多。特別是去年美國法院判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拒絕灰度投資公司(Grayscale Investments)的比特幣現貨ETF申請是錯誤的,這被認為是美國司法部門為比特幣提供了背書。很快,SEC今年1月批準首批在美國上市的比特幣ETF,貝萊德、富達、景順等11家公司申請的比特幣ETF獲得通過。這批核準,進一步被市場解讀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在美國獲得某種意義上的“官方認定”。
從金融市場發展和監管邏輯來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放行”比特幣某種程度上是無奈之舉,因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已經逐漸被貝萊德等主流金融機構所接受,并催生出不少衍生產品。美國證券監管機構的邏輯在于,此時將比特幣“招安”一方面可以引導主流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在區塊鏈技術及其運用上加大投入,助推美國金融體系升級換代;另一方面,通過加快建立數字資產交易中心,在對沖新興經濟體數字貨幣沖擊的同時,也可順勢強化以美元為核心的既有機制化霸權體系。
換句話說,就是在原先“石油美元”之外,新增“芯片美元”與加密貨幣兩個馬甲。其中,“芯片美元”的核心支撐是以美股科技七巨頭(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元宇宙、英偉達、特斯拉)為代表的高科技企業,加密貨幣則是以私人部門名義構建基于美元的跨國穩定幣系統,其潛在戰略目標仍是確立美元在未來數字資產配置體系中的絕對主導地位。
但事實上,加密貨幣的原初定位是“去中心化”。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對美聯儲壟斷貨幣發行體系不滿,互聯網時代的市場交易主體設計出這類“去中心化”的新興技術與加密資產。不過,它們并非真正的貨幣,且極易成為投機炒作的工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決定,不授予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官方或法定貨幣地位。如今,在美國監管機構的背書下,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正被引導著向未來的數字資產先鋒角色切換,但也因此遭遇身份定位上的自我分裂。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