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近期發布第三季度財報,季報顯示,繼續減持所持有的股票,使得伯克希爾公司現金儲備達到歷史最高的3252億美元,比第二季度末的2769億美元又增加了17.4%。
截至第三季度末,伯克希爾持有權益類資產的公允價值為2716.5億美元,而去年底,該公司所持有的權益類資產公允價值為3538.4億美元。
不少國人驚呼:股神甩賣美國啦!美股面臨崩盤了?還拿出所謂“歷史印證”:歷史上美股在巴菲特減持后都崩了。這次不例外。而美國剛進行的選舉結果,也加強了國內投資人對美股后續走勢的擔憂。
事情真是那么的簡單嗎?
讓我們一起理性分析一下。
巴菲特依然持有大量的美股資產
巴菲特持有的現金比例的確在明顯上升,不過仔細看一下就能發現,他持有的股票資產依然有41%,比許多人的資產配置中的股票類配置比例要高很多,而且集中在美股。
在第三季度中,伯克希爾·哈撒韋總共減持361億美元股票,其中對第一大持倉股蘋果進一步減持,不過截至第三季度末,伯克希爾對蘋果的持倉總額依然有699億美元之多。
此外,該季度中伯克希爾對另一大持倉股美國銀行的減持總額也超過100億美元,但截至第三季度末對美國銀行的持股總額也依然有317億美元。
而且巴菲特的投資風格比較特別,基本沒有以長期債券為主的固定收益,也沒有以黃金為主的“其他”類別的配置。
總而言之,巴菲特持有美股資產占其整體組合的比例不低。
巴老持有大量現金預示對當前市場的謹慎態度
巴菲特一向強調,現金儲備為其提供了靈活性,能夠在市場低迷或出現吸引人的投資機會時迅速行動。具體來說,巴菲特持有大量現金可能有以下幾種含義:
1.市場估值過高:如果巴菲特認為市場整體估值過高,投資回報不具吸引力,他可能會選擇將資金保留在現金中,而不是在價格過高時投資。
2.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巴菲特的投資風格以價值投資為主,他通常會等待市場提供具有足夠安全邊際的投資機會。在市場不確定或估值過高的情況下,他會將現金保持在手,準備抓住更好的投資時機。
3.經濟不確定性:如果巴菲特對經濟前景存在不確定性,或者對某些行業的前景持保留態度,他可能會通過持有現金來降低風險。
4.提高杠桿率或收購機會:伯克希爾·哈撒韋經常通過現金收購其他公司或資產。因此,持有大量現金也可能意味著他正在準備進行收購,尤其是在經濟放緩或市場低迷時。
總體而言,巴菲特持有大量現金通常反映了他對市場的謹慎態度,以及在尋找更好投資機會時的靈活性。
巴菲特持有大量現金時,美股并不一定面臨崩盤
持有現金并不直接等同于預示市場崩盤,但它通常反映了巴菲特對市場環境的謹慎態度或對當前投資機會的不滿。以下是幾個典型例子,解釋巴菲特持有大量現金時市場的情況:
1. 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
背景:在2007年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前,巴菲特和他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確實持有了較多的現金。危機爆發時,市場的波動性非常大,許多資產價格下跌。
行動:盡管危機時巴菲特持有大量現金,但他并沒有因為市場崩盤而避開投資,而是利用這段時間以折扣價格收購了高盛、通用電氣等大型企業。
結論:巴菲特的現金儲備并不意味著市場會崩盤,而是表明他在等待能提供足夠安全邊際的投資機會,尤其是在市場動蕩時。
2. 2000年互聯網泡沫
背景: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期間,巴菲特同樣持有較多現金。他認為許多科技股的估值過高,市場樂觀情緒過度膨脹,導致很多公司股價不符合其內在價值。
行動:巴菲特避開了當時的科技股泡沫,并且保持了較高的現金持有量,直到市場調整后才開始考慮更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結論:這時的現金持有反映了巴菲特對過高估值的謹慎,而并非直接預示著市場會崩盤,但他確實避免了當時泡沫破裂后的大規模損失。
3. 近年的現金儲備
背景:近些年來,巴菲特也多次提到持有大量現金,特別是在股市高估值時。例如,2019年和202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現金儲備創下歷史新高。
行動:雖然美股在這些時期并未崩盤,但巴菲特認為市場在某些方面過于昂貴,因此他選擇維持較高的現金儲備。
結論:這種現金儲備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著市場即將崩盤,而更多的是反映巴菲特對當前市場的警惕,等待能夠提供良好安全邊際的投資機會。
總而言之,巴菲特持有大量現金時,市場未必即將崩盤,但往往是因為他對市場的某些領域存在擔憂,尤其是在市場估值過高或經濟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
再強調一遍,巴菲特的現金儲備更多的是一種戰略性儲備,旨在確保能夠在市場出現機會時快速采取行動。這并不是預示市場將會崩盤。
誠言,當前美股面臨多種風險因素,這些風險可能會影響市場的穩定性和未來的回報。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風險:
1. 高估值與市場泡沫
美股,尤其是科技股和一些熱門行業(如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等)的估值已處于歷史高位。盡管企業盈利能力較強,但許多股票的價格遠遠超出了其內在價值,市場存在被高估的風險。
如果市場出現任何突發的負面消息或經濟放緩,可能引發市場的快速回調或泡沫破裂。
2. 利率上升與貨幣政策緊縮
美聯儲為了應對持續的高通脹,已經連續加息,短期內可能還會繼續加息或維持高利率水平。高利率使得借貸成本增加,企業融資成本上升,消費者支出也可能受到抑制。
高利率會削弱企業的盈利能力,并且導致資金流出股市,轉向更安全的資產(如債券)。這可能對股市產生下行壓力,尤其是在利率進一步上升的情況下。
3. 通貨膨脹與成本壓力上升
盡管通脹在近年有所緩解,但仍然高于美聯儲的目標水平。高通脹意味著企業成本上升,尤其是在能源、勞動力和原材料方面,這可能會壓縮企業利潤空間。
持續的高通脹可能導致消費者支出減少,同時也可能抑制經濟增長,影響股市的表現。
4. 全球地緣政治風險
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包括俄烏沖突、中美關系以及其他地區沖突,都可能對全球供應鏈、能源價格和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這些不確定因素可能導致市場的不穩定,特別是對全球經濟增長和貿易的影響可能間接拖累美股表現。
5. 經濟衰退風險
盡管美國經濟在某些領域保持強勁,但仍然有衰退的風險。加息、通脹和全球經濟放緩可能會導致美國經濟進入衰退階段。
衰退通常伴隨著企業盈利下降、失業率上升和消費者信心下降,這會對股市產生負面影響。
6. 企業盈利增速可能放緩
許多美股公司在過去幾年由于低利率和強勁的消費需求而受益,但隨著經濟放緩和成本壓力上升,企業盈利增速可能放緩。
盈利增速放緩或下降會影響投資者的預期,導致股價下跌,尤其是在當前高估值的情況下。
7. 科技股的過度依賴與集中風險
美股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技股的表現,尤其是像蘋果、微軟、亞馬遜和谷歌這樣的巨頭。如果這些科技公司增長放緩或出現不利消息,可能對整個市場產生較大影響。
科技股表現不佳可能導致整個股指下跌,特別是在這些股票在股指中的權重較大的情況下。
8. 債務水平影響金融系統穩定性
美國政府和企業的債務水平都在高位,尤其是政府債務。高債務水平使得利率上升時,償債壓力增大,也可能影響財政政策的靈活性。
債務負擔增加可能導致信貸緊縮,削弱消費和投資,從而對股市產生負面影響。
9. 美國選舉結果及市場情緒與投資者行為
美國大選結果對美股的影響通常取決于選舉結果的性質、政黨政策的差異以及市場對未來政策的預期。大選帶來的不確定性往往會引發短期內的市場波動,但長期的影響則更取決于當選政府的經濟政策和治理能力。
根據歷史經驗,共和黨勝選后通常會有以下一些現象:
稅收政策:共和黨通常支持減稅,尤其是對企業和高收入者的減稅。企業稅率的下調,可能會刺激投資和消費,從而推動企業盈利增長,特別是大型企業。因此,短期內美股可能上漲,尤其是受益于減稅的行業(如能源、金融和科技等)。
監管政策:共和黨傾向于減少對企業的監管,尤其是在環保、金融和科技等領域。較為寬松的監管可能利好某些行業(如石油天然氣、金融等)。
市場反應:共和黨勝選可能使市場感到更加樂觀,尤其是在經濟增長的預期下,股市可能會迎來上漲。
但面臨的不確定性也不少——
首先看全球市場的反應:如果當選總統的對外經濟政策(如貿易戰、外交政策等)與全球經濟密切相關,可能會引發國際市場的廣泛反應。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在其2016年當選時就曾引發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
其次看美國貨幣政策:新總統極有可能直接影響和干預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如果新總統的政策與美聯儲的方向發生沖突,可能對市場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面對美國總統選舉結果以及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我們在資產配置計劃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以降低風險并抓住潛在機會:
1.建立多元化投資組合
股票資產上選擇配置不同行業的股票,尤其是防御性行業(如消費品、公用事業和醫療保健)在不確定時期通常表現較好。
債券與固定收益資產上增加國債和高評級企業債券的配置,提供穩定收益并降低風險。
增加其他替代投資,考慮房地產投資信托(REITs)和商品(如黃金)作為對沖工具。
2.增加現金儲備
我們可以向巴菲特學習,保留一定比例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以便在市場波動時抓住買入機會。
3.準備動態調整
根據美國新總統今后一段時間的言行及政策立場取向,靈活調整投資組合。例如,某些政策可能對科技股或可再生能源股產生積極影響。
美國大選結果對美股以及全球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政策預期、稅收、監管、財政支出等方面。選舉結果通常會導致短期市場波動,但從長期來看,市場更關注的是新政府能否有效實施經濟政策以及如何處理經濟、貿易和社會問題。
因此,投資者需要根據當選結果及政策細節靈活調整投資策略,并關注選舉后的政策動態和經濟數據。
總而言之,當前美股面臨的風險主要集中在高估值、利率上升、通脹壓力、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全球經濟放緩和衰退風險等方面。
雖然市場長期依然有潛力,但短期內可能會面臨較大的波動和調整壓力。投資者應保持警惕,關注這些潛在風險,以合理的資產配置來做好風險管理應對。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