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美食家說過:“世界上最極致的口味,永遠是媽媽的味道?!?/p>
這不,山東威海一所學校就推出了“媽媽餐廳”。餐廳現有28名員工,其中有20名是學生家長,不光有“媽媽”,還有“爸爸”也應聘成功。
從荒唐至極的“鼠頭鴨脖”,到令人作嘔的“小便池清洗餐具”,再到“腐”味逼人的“臭肉”事件……近年來,類似輿情每每曝光,刺痛公眾神經,引發校園食品安全的大討論。在這種背景下,聽起來很讓人放心的“媽媽餐廳”,正好提供了一個很有新意的樣本。
可以想見,這樣的探索,可謂一舉多得。作為家長和餐廳員工,他們最懂自己的孩子,自然會努力保證安全和營養,提供多樣化的就餐選擇,注入一份家的溫馨;作為學校膳食委員會的督導員,家長們還可以更加直接地監督驗菜、配餐、制作等過程,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眾所周知,自營食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大多數中小學都選擇將食堂外包出去。遺憾的是,由于部分學校“一包了之”,當甩手掌柜,“外包容易出事”又被反復印證。威海這所學校采取“內包”的做法,讓家長們親力親為,從源頭降低風險,也讓他們得以參與學校生活,思路值得肯定。當然,這也對校方的管理運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保證人員的穩定性、專業度等等。
說起來,校園食品安全既復雜,也不復雜。復雜的一面在于,食品安全涉及生產、加工、貯存、運輸和消費等多個環節,無論是哪一個節骨眼上失守,都可能帶來衛生隱患。說它并不復雜,是在制度方面相關部門已經出臺了較為成熟的管理規定,只要落實到位,大多數情況下,問題都是可以防范的,讓“盤中餐”成為“放心餐”,算不上多高的要求。
比如,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三部門就出臺了《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其中明確規定:有條件的中小學、幼兒園應當建立家長陪餐制度,健全相應工作機制,對陪餐家長在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等方面提出的意見建議及時進行研究反饋。不難看出,“媽媽餐廳”的出現,是學校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在家校合作層面的更進一步。正如校長所說:“之前也有家長陪餐、開放日等活動,但是家長們對孩子們在學校的吃飯情況仍然有很多疑問,于是就有了‘媽媽餐廳’?!?/p>
類似的升級,還有最近頗受關注的“局長陪餐制”。據央廣網報道,福州市教育局制定了局長陪餐制,原則上陪餐人員每月到中小學、幼兒園陪餐不少于一次。理論上,校長是學校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但現實中,學校食堂相對封閉,類似“同餐不同灶”這樣的形式主義仍須引起警惕。有鑒于此,“局長陪餐”如能做到不打招呼、直奔現場,以有力的外部督促,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倒逼學校認真對待、常態化重視,效果應該是值得期許的。
需要強調的是,“自選動作”固然讓人樂見,但從整體來看,“常規操作”始終無法替代。正如專家所言,食品安全是一種“底線安全”。校園食品安全更是關乎孩子健康和國家未來,容不得絲毫的馬虎。無論采取何種經營模式,“四個最嚴”要求都必須嚴格落實。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