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鄭商所與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在北京聯合發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鄭州商品交易所氣溫指數”(下稱鄭商所氣溫指數),標志著實體經濟識別天氣風險有了“度量衡”,也標志著我國天氣衍生品研發工作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冷暖易知,鄭商所氣溫指數權威性、實用性突出
此次發布的鄭商所氣溫指數,包含最低氣溫指數、最高氣溫指數、日均氣溫指數、候均氣溫指數、制冷度時指數、取暖度時指數等6個子指數。從數據來源看,氣溫指數基于24小時高頻氣象數據編制。從數據跨度看,首次將我國氣溫指數回溯至1991年,形成連續至今34年的時間序列結果。從指數運維看,配套異常情形應急處理機制,確保指數連續穩定發布。
氣溫指數每天在官方網站定時發布,用戶可登錄該網站詳細了解指數點位和歷史走勢、編制方案、新聞動態等,并根據需要下載指數數據。獲得商業授權的用戶,還可通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直接將指數接入自身平臺,便于進一步處理使用。
鄭商所氣溫指數以長江中下游地區作為首發試點,包括53個基準地,涉及區域內的1個直轄市(上海)、6個省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武漢、長沙)以及重要的農業生產縣(包括縣級市)和電力消費城市(地級市)。氣候分析和市場調研結果顯示,長江中下游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陰冷潮濕,氣溫季節性波動大且持續時間長,氣溫風險總體較高;同時該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區域內人口總量占全國人口總量的近30%,電力負荷約占全國的24%,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的29%,潛在避險需求較大。后期,鄭商所將根據實際需要延伸氣溫指數覆蓋區域。
與會專家認為,該氣溫指數的一大突出特點是以國家級平臺為支撐。指數業務全要素、全流程集成在國家級氣象基礎設施:指數數據采集、處理和計算嵌入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指數質量控制和運行維護嵌入氣象綜合業務實時監控系統“天鏡”,指數公開發布接入氣象系統數據門戶“中國氣象數據網”。在國家級氣象團隊、數據、技術、標準、規范支持下,最大程度保證指數權威性、合規性、抗操縱性和連續穩定性。
氣溫指數設計貼近實體產業需求,是與會企業以及保險公司代表的突出感受。六類子指數角色分工不同,針對性服務能源、農業等國民經濟重要領域;指數的高數據分辨率、差異化設置核心參數等特點,有利于能源電力等行業精確衡量氣溫風險,能夠為農業保險定價和創新提供更加精準有力的支持;指數可回溯至1991年,30多年的指數序列,有助于產業企業認識和掌握氣溫風險規律,做好商情監測跟蹤分析。
春耕秋耘,“氣象×金融”多年合作迎來“開花結果”
“風起于青萍之末”。發揮期貨市場功能、健全天氣風險轉移分散機制,在國際市場已有20多年的實踐探索,但在我國還屬于空白領域。作為新中國期貨市場的先行者,近10年來,鄭商所沿著“課題研究—指數編制—系統開發”的路徑探索前行,踏石留印——
2014年,鄭商所就開始持續跟蹤國際天氣衍生品發展動態,與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瑞士再保險等建立工作聯系,開展前期研究。
2021年,鄭商所與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展氣溫指數研發,并聯合期貨公司對電力、農業、保險等行業46家企業開展基礎市場調研。
2022年,鄭商所與國網能源研究院、內蒙古農業大學等機構合作開展天氣衍生品課題研究,同時前往鄭州、上海、杭州等多個國家氣象站實地調研觀測情況。
2023年,鄭商所組織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權威科研單位,以及25家電力、農業、期貨、券商、保險等機構開展座談,優化完善氣溫指數編制方案。
2024年,鄭商所與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共同推進氣溫指數技術開發工作,同時引入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作為三方戰略合作單位,探索深化“氣象×金融”協同聯動機制。
今年9月,氣溫指數順利通過驗收并成功試運行。前期試運行和部分用戶反饋情況顯示,氣溫指數系統運行平穩,指數具有完備性、即時性、準確性、可獲得性,具備正式發布條件。隨著鄭商所氣溫指數的正式發布,“氣象×金融”合作終于從“落地生根”走向“開花結果”。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雙方共同發布氣溫指數,是“氣象×金融”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服務氣候風險應對、金融強國建設的有益探索。
寒暑不輟,探索適應國情市情的天氣衍生品發展之路
對于氣溫指數的發布,與會的產業企業代表在興奮之余,也對未來的天氣衍生品更加期待,希望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早日上市以氣溫指數為標的的天氣衍生品,為企業應對天氣風險、實現穩健經營提供工具和抓手。
鄭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證監會等部門《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促進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聚焦農業強國、制造強國、綠色低碳發展等,完善商品期貨市場品種布局”,為期貨市場品種研發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鄭商所將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立足服務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綠色轉型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等方面,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市情的天氣衍生品發展之路。以推出天氣衍生品為目標,有序引導和培育氣溫指數基礎市場,宣傳指數功能,探索應用場景;深化天氣風險管理的基礎性、理論性和應用性研究,系統開展氣溫指數期貨、期權品種設計論證;持續豐富指數系列,研究推出實體產業迫切需要、涵蓋更多地區和類型的天氣指數。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與鄭商所的合作,聯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等各方力量,不斷推動氣溫指數的應用,發揮金融管理工具作用,為我國天氣衍生品市場開創新的篇章,共同推動氣象與金融領域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為構建更加穩定、繁榮的金融市場貢獻力量。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