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銀行理財公司密集下調產品費率后,近期,多家銀行理財公司對旗下理財產品的起購和遞增金額進行了調整。近年來,銀行理財公司持續增強理財產品的普惠性,自2018年以來,個人投資者的投資門檻不斷下調,理財市場不乏1分錢起購的理財產品。在降門檻的同時,不少理財公司還先后下調產品費率,零費率理財產品越發多見。
一家國有大行旗下的銀行理財公司公告顯示,該公司近期調整了8款固收類理財產品,起購金額均降至0.01元。目前,理財市場上已有不少1分錢起購的銀行理財產品,其中不乏知名銀行理財公司的熱銷產品。
在業內人士看來,近期銀行理財公司密集調整申購金額,一方面,是出于自身理財產品持續優化、迭代的需求;另一方面,旨在為目標客群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
“從銀行機構降低起投門檻的舉動來看,這部分理財風險相對較低,擁有廣泛的用戶基礎,此舉可以助力優化用戶體驗,推動銀行理財銷售規模獲得進一步增長。”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起購與遞增單位的微調,在余額自動投資、資金歸集等功能設定條件之下,能夠助力個人用戶以及企業用戶實現更加精細化的理財與記賬。
值得關注的是,在多家理財公司調降申購門檻的同時,也有部分理財產品的申購起點金額不降反升。有的甚至將申購起點金額由此前的1元調整為100元。
“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該理財產品風險有所上升,需要提升投資人門檻以匹配當前風險要求;另一方面可能是產品風險較低但過往收益表現較為出色,額度緊俏故提升門檻。”蘇筱芮表示,銀行機構期望以此進一步提升理財運作效率,同時,增強與大客戶之間的黏性。
但拉長時間來看,自2018年以來,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呈逐步降低趨勢。據了解,2018年之前,銀行理財產品的起購金額為5萬元,追加金額多為1萬元的整數倍。隨著2018年《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落地,單只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5萬元降至1萬元。2019年6月后,隨著理財公司相繼成立,起投金額為100元甚至1元的理財產品越發常見。
談及后續理財產品起購金額設定的趨勢,業內人士認為,理財公司會根據產品風險的不同,設定差異化的門檻標準。投資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起購門檻會進一步下降,但風險水平相對較高的理財產品則會適度提升購買門檻。
事實上,自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普惠性不斷提升,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在降低投資門檻的同時,還紛紛啟動了費率“打折潮”,不少產品甚至降至零費率。
“費率下調是理財公司應對挑戰的措施之一。”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一方面,理財公司通過費率下降傳遞出對自身投資能力和市場發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將理財公司與投資者利益捆綁得更為緊密,有助于增強雙方黏性。”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