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商品房“收儲”繼續擴圍——近日,廣州安居集團(市屬國企)發布《關于收購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征集通告》,擬征集已建成的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項目,征集時間截至今年12月18日。這意味著,廣州已由增城試點轉向全域收購,新政的風向標意義備受各界關注。
政府“出手”,有何考量?這是為適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一方面,“去庫存”是當前各地樓市的主要任務,回籠資金是各大房企的迫切呼聲,促進產業良性循環更是發展所需,身為一線城市的廣州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對政府而言,落實住房保障是重要職責,常態化籌建公共住房是重要任務。廣州“吸引力”大,“人氣值”高,對保障性住房的需求自然比較旺盛。各方需求契合交匯,“政府收購”模式便有了穩固基礎。
現實有基礎,政策來助力。5月17日,全國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視頻會議召開,明確“商品房庫存較多城市,政府可以需定購,酌情以合理價格收購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同日,央行有關負責人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將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支持地方國有企業以合理價格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在房地產利好政策密集出臺的背景下,各地緊鑼密鼓地謀劃商品房“收儲”工作,一大批重點城市更是先行先試,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率先支持房地產市場穩下來、好起來。廣州全域收購商品房,不僅是對國家關于構建“保障+市場”住房供應體系重大決策部署的積極響應,更是地方因城施策、促進樓市止跌回穩的一次重要嘗試,值得肯定。
具體到操作層面,政府收購商品房仍面臨一些待解難題。比如,資金從哪里來?綜觀各地實踐,不少地方將拆遷安置補償費、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預算內投資、銀行貸款、專項借款、專項債等納入“源頭活水”,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夠不夠、是否可持續。再比如,收購價是否合理?多位專家認為收購價相較市場價會“打半價”,且這一說法也得到了部分工作人員的確認。那么,開發商是否有意愿、有積極性參與這場“大甩賣”,有待后續觀察。此外,性價比高的房源是否數量可觀、輕松易得?多地在收購存量商品房時都設置了不少“硬杠杠”,比如周邊配套設施要齊全、整棟或者整單元未售、面積要在某個數值以下。滿足如此條件的一線城市房源是否愿意“降身價”“換賽道”,或許要打個不小的問號。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也提醒各地在籌措資金、制定價格、設定條件等環節,務必遵循市場化、法治化、雙方自愿等原則,既要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又要在政策中慎之又慎。
一線城市“探路”,為樓市止跌回穩注入更大“確定性”。相信隨著諸如廣州在全市范圍收購存量商品房、上海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等一攬子重磅政策的落地,樓市必能步入良性循環,迎來良性升溫。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