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作為國家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期貨市場已經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多年來,期貨市場發揮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功能,不斷創新實踐,發揮套期保值功能,探索推進“保險+期貨”業務,在服務農業產業經營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很多涉農主體在探索利用期貨工具指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價格風險、提高盈利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管控風險,為訂單農業提供避險工具
訂單農業是促進農業市場化的有效手段。通過訂單可以減少生產的盲目性和價格波動的不利影響,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獲得較好的收益。期貨市場獨有的發現價格、規避風險的特性,可以為訂單農業提供一個“避風港”。交易雙方可以根據期貨市場遠期合約價格作為參考簽訂合同,還可以通過套期保值來鎖定預期利潤。
與其他行業相比,涉農行業具有品種多元化、經營靈活、抗風險能力弱等特點。近兩年,大宗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涉農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日趨復雜,農產品種植和經營者面臨很大風險。期貨市場可以為涉農各主體化解經營風險提供助力。涉農企業可以運用期貨工具有效管理原材料成本,對沖現貨價格下跌風險。涉農企業可以有效運用期貨工具鎖定利潤并擴大業務規模,通過買入套期保值手段鎖定采購價格等業務模式,有效規避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實現持續穩健發展。
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和生產效率的提高
期貨交易的是標準化合約。農產品作為期貨合約標的物,需具備統一的質量標準。除一般的商品合約條款外,還要包括統一的交割等級標準,高于或低于交割要求的商品都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在交割價格上加減升貼水。這勢必會倒逼種植、加工、倉儲、運輸等環節加強管理,加強各環節的標準化管理,提升農產品品質,從而獲得較好的收益。同時,期貨價格可以高效地引導農業生產要素合理配置,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推動供給與需求動態平衡、良性循環。
農民通過期貨市場可以及時了解農產品遠期價格,進行成本收益比較,合理安排生產,減少種植盲目性,提高種植效益。
政府部門可以參考期貨市場的價格,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調配生產數量與質量,引導本地種植戶調整種植結構,擴大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對有競爭優勢的品種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瞄準市場,確定特色,制定政策,引導農民加快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步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用好期貨價格,增加農業收入
農業種植面對的主要風險是生產風險和經營風險,其中價格波動是最大的風險。期貨市場通過市場參與者對農產品價格的預測,影響價格的各種因素會在期貨市場上得到體現,形成未來收獲季節預期的價格,可以為農產品銷售提供暢通的信息渠道。期貨價格不斷地得到修正,直到收獲季節,最終和現貨價格相吻合。
農民及種植者由于信息接觸面較窄,無法了解現貨市場各種影響因素的變化情況,無法對現貨市場的價格作出正確的判斷,但是可以通過期貨價格的變化來了解影響價格的因素所產生的結果,也就是期貨盤面價格。農民及種植者可以根據這個價格在期貨市場隨時銷售農產品,也可以比較期貨市場的價格,在收獲月份通過現貨市場進行銷售,而不用等到收獲季節再集中銷售,躲過價格低谷期;同時,還可以通過期貨價格信號,與市場中介組織、加工商合作,不再僅僅依據貿易企業或中間商單方面的報價,增強了自己的主動性和價格的話語權。
目前,“保險+期貨”模式已經成為農戶規避生產和經營風險、實現增收的重要工具。由于“保險+期貨”成本低、保障效果好、易于接受和操作,將小農戶的風險集合在一起,通過期貨市場分散轉移,從而促進“小農經濟”向大市場的轉變,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另外,在“保險+期貨”基礎上,期貨市場探索推出采用含權貿易和“二次分配”模式,運用場外期權鎖定遠期利潤,為農戶和涉農企業鎖定經營利潤提供保證,有效保障了農民收入。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誠信程度
期貨市場作為規避價格風險的保障,有助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壯大,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可以通過訂單農業的形式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然后通過套期保值交易鎖定利潤,降低現貨風險,同時也可以在商務合作中占據有利地位。
以往的農產品買賣,交易雙方都擔心對方不守信用,大都采取錢貨兩清的現貨買賣形式。部分不良商人在采收季節壓低收購價格,使農民利益受損。有的貿易商雖然簽訂了收購訂單,但缺乏監管機制,若出現違約情況,受騙吃虧的大都是農民。
期貨交易會使這一問題得以改善。期貨交割制度具有強制性,如果不交貨或者不收貨,可能面臨賠償責任,買賣雙方不用擔心對方不履約的情形。期貨工具加強了農業產業鏈的契約化程度。不論是農民還是企業,雙方一旦簽訂協議,到時必須按規定履約,信用的鏈條得以建立起來,為誠信及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
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金融服務
長期以來,受農業低收益、高風險的特性和涉農信用環境相對薄弱等因素影響,融資成為涉農產業尤其是中小涉農企業的痛點。“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制約了涉農企業的發展。
期貨市場一端連著農業產業鏈企業和種植戶,一端連著金融機構,可促進產融結合,引導“金融活水”對農業產業的精準滴灌。涉農企業可以在期貨市場采購、銷售商品,也可以通過建立虛擬庫存的方式進行存貨管理,可以減少資金占用、降低庫存成本;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種植生產周期,持有不同期限的期貨合約,合理安排交割時間,實現物資采購和生產的無縫對接,減少庫存環節、降低庫存成本;同時還可以通過期貨交割,及時收回資金,防范信用風險,穩定生產經營活動。
我國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始于1990年,目前已運行了30多年,在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中不斷發揮積極作用。近幾年,社會大眾對期貨市場的接受度和參與度與日俱增,政府部門也加大了對期貨服務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有關涉農主體應轉變觀念,加強調研,用好期貨工具,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行業競爭力,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