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名為“球球”的上汽友道智途90后女工程師拍攝的視頻在網上火了。她用鏡頭真實地記錄了上汽友道智途團隊將40輛L4級無人駕駛集卡帶到秘魯,并在錢凱港“安家落戶”的故事,打動了無數人。
事實上,半年前,當經歷了20多個小時的旅途周折,才到達秘魯時,球球根本笑不出來。原本還充滿著好奇與期待,當看到灰蒙蒙的天、黃沙遍地的工作環境,她不禁擔憂起項目建設的任務能否如期完成。
直到11月14日,伴隨著鳴笛聲,秘魯錢凱港正式開港了。看著自家的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開始裝載貨物,井然有序地在港區內忙碌穿行,球球總算松了一口氣,內心更是激動萬分,她為自己能成為“一帶一路”的建設者而感到自豪。
蔚藍的海洋上,這座現代化的全自動港口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秘魯錢凱港的建成,意味著開辟了一條從亞洲橫跨太平洋直達南美洲的新航線。而這背后,有著無數個像球球一樣的奮斗者,讓這個南美洲首座智慧港口完成了從藍圖到現實的蛻變。
第一關:
障礙重重
生活和溝通“水土不服”
盡管心里有預設,卻沒想到“水土不服”來得如此猛烈。來到秘魯的最初兩周,球球幾乎是在上吐下瀉、反復發燒中度過的。“還好我并不孤單,在并肩戰友、公司領導、營地醫生、本地阿姨等幫助下,我扛了過來。”
除了飲食上的不習慣,語言不通是另一大障礙。當地人都說西班牙語,很少有人說英語,更別說中文了。無論是生活、出行還是工作,翻譯軟件成了必備品。
作為項目經理,海哥在秘魯招聘了一批當地人作為運營人員。“語言不通,成為團隊融合是一大挑戰。”
“比如,有時候,我們讓現場人員把車停到A點,看看測試車輛能否順利自動駕駛到B點,但當地人有時會理解錯誤,把車開到其他地方。”負責現場測試的產品經理煒東舉了一個例子,“在當地,溝通成本要比國內高得多。”
為了方便當地人操作,研發團隊在無人駕駛操作系統的語言中加入了西班牙語。“翻譯只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用戶界面如何讓當地人去理解、去應用,這是需要不斷磨合改進的。”球球說。
漸漸地,與當地人的溝通逐漸順暢起來,球球和團隊成員也在努力逐漸適應當地生活。走在碼頭,當地員工會熱情地用“你好”打招呼,中國工程師也學起了西班牙語。從一開始的語言不通,到如今已是雙向奔赴。
物質生活也在逐漸改善。走在路上,你會發現,隨著碼頭建設完成,超市里多了不少中國商品,工程師可以在超市里買到“老干媽”,品嘗中國味道。有時候,大家“你蹭蹭我的飯,我蹭蹭你的飯”,團隊相處越來越融洽。
一些令人感動的瞬間也會閃亮。有一次,團隊成員的錢包不幸被“調包”,當地的房東則表示愿意為他們免去部分房租,以感謝中國團隊不遠萬里來幫忙建設碼頭。
“有時候,這種連接與羈絆,不僅僅體現在大國外交中,更體現在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工作與生活中,讓我們逐漸有了歸屬感。”球球感慨萬分。看著港口變得越來越繁忙和充實,她剛來時的局促與不安漸漸消散。
第二關:
從抗拒到熟練掌握
讓當地人接受無人駕駛
事實上,無人駕駛集卡從上海來到錢凱港,也有很多“水土不服”的地方。
與傳統集卡不同的是,這些無人駕駛集卡并沒有駕駛室,就像一輛巨大的平板拖車,平板上馱著集裝箱,能自動行駛在碼頭上。“當地人都十分好奇,沒有車頭的車怎么自己就跑起來了,都搶著與我們的車玩自拍。”球球說。
對當地人來說,無人駕駛是個新鮮事物。但也正因為如此,讓當地人接受這個新鮮事物,在項目運行中顯得頗為艱難。
“雖然不需要司機,但我們為了保證安全,現場會有兩位安全員,后臺也會有兩名管理員遠程監管,以防萬一可以遠程接入操控車輛。但一開始,當地人都對遠程操控比較抗拒,上不了手,覺得不安全。”海哥是友道智途團隊中與當地人打交道最多的一位,對此感觸頗深。
沒有其他辦法,只有通過一輪又一輪的培訓,反復地教與學,反復地實踐。慢慢地,當地人發現,原來無人駕駛集卡不僅可以24小時高效率作業,而且比傳統集卡安全得多。
遇到橋吊、輪胎吊等港口作業設備,無人駕駛集卡會自主避讓。不僅如此,對于傳統集卡而言,有時司機為了搶效率,存在插隊行駛等現象,容易發生事故,但無人駕駛集卡會綜合考慮道路優先級、排隊情況、通行效率等因素,自動規劃路線。當發生潛在風險,遠程操控車輛時,也有防撞設置以確保安全。
如今,當地員工已經能夠熟練地操作這些系統。“過段時間,等碼頭穩定運行了,我們先遣部隊就要回國,后續所有的運營就要交給當地人完成。”海哥說。
第三關:
意外頻發
13小時時差下跑出“中國速度”
隨著第一批無人駕駛集卡在碼頭跑了起來,球球逐漸對項目的如期交付充滿了信心。然而,意外接二連三地發生,一度讓團隊感到崩潰。
經歷了50多天的航行,帶著中國物資的船在風浪中靠岸了,它帶來了更多的橋吊和無人駕駛集卡。這標志著項目進行到關鍵一步,8月1日就要進行碼頭無人駕駛集卡運營的首次聯合調試。
更多設備的到來,也意味著團隊的工作量開始猛增,大家連夜卸載貨物。然而,遠距離運輸讓這批無人駕駛車發生了一些損壞,給本就緊張的項目當頭一棒。自然環境也是不可控的,貨物卸了一半,海面突然出現巨浪,卸載工作只能被迫暫停。車隊管理系統的軟件部署,也頻頻受阻。
“意外時刻在發生,但我們不能停下腳步。”球球說,“不過很幸運,通過國內外團隊的配合,這些意外都完成了‘軟著陸’,我們在8月1日前解決了所有問題。”
球球稱之為“幸運”,實則只有越努力,才會越幸運。對于友道智途而言,秘魯項目的建成,就像國內外研發團隊完成的一場“接力跑”。
秘魯和中國有著13小時的時差,白天工作,晚上開會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大家都說這里是‘夜總會’。”煒東說。他表示,友道智途來到秘魯的中國工程師只有8名,主要負責現場運營、測試等,而代碼處理工作都需要國內研發團隊完成,為了與國內迅速對接,他們通常都要工作到晚上十一二點,第二天早上8點又要到達現場工作,中午累了,就在工位上趴一會兒。
有一次,友道智途國內工程師把完成部分工作的8臺服務器從上海空運至秘魯,煒東接到電話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為了趕進度,他立馬驅車4小時,從錢凱趕往秘魯首都利馬拿服務器。
他們笑稱自己就像“特種兵”。“特種兵不僅僅是生活上的,更是工作上的。在這里,每一個人不是完成自己負責的工作就可以了,更需要跨前一步,為這個‘一帶一路’項目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正是這批“特種兵”,讓無人駕駛集卡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建設。如今,這40輛無人駕駛集卡都已經在碼頭跑了起來,讓秘魯人感到震驚。“當地人覺得,建設這么一個巨型的現代化港口,讓他們來做,可能10年都完不成。但中國只用3年時間就建完了,這就是‘中國速度’。”海哥說。
從上海到錢凱,再從錢凱到上海,來來往往的循環和接力,讓港口日新月異起來。
港口建成前,南美洲與亞洲之間的大部分貨運,需要在其他港口“中轉”。現在,有了錢凱港就可以實現“直送”。原本需要運輸35天的貨物,現在僅需23天便可抵達,運輸時間大幅縮短,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隨著港口建設完成,友道智途的這批“特種兵”很快就要回國。以錢凱港項目為起點,友道智途將把中國無人駕駛集卡帶到更多的國家。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