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大商所在遼寧創新開展“保險+期貨”模式,之后該模式逐漸成為服務“三農”的重要工具,并成為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張亮麗名片。2023年,“保險+期貨”升級款——“銀期保”推出后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在“第18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暨農畜產業(衍生品)大會”油脂油料論壇上,來自農業合作社、保險、銀行、期貨公司的嘉賓,對“保險+期貨”模式、“銀期保”種收模式的探索與創新、成效與方向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整合多方資源 形成模式閉環
據了解,傳統的“保險+期貨”模式,是通過保險公司向農戶提供基于期貨價格的價格或收入保險,先由保險公司將對應風險轉移給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再通過期貨市場風險對沖,從而幫助中小農戶實現風險管理。這一創新模式不僅為農戶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保障,還有效提升了農業產業的風險管理水平。
中國人保財險農業農村保險部副總經理唐加善表示,近十年間,“保險+期貨”模式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飛躍式發展,主要呈現出提標、擴面、增品三個特點。
唐加善進一步說,提標方面,“保險+期貨”模式從最初的價格保險+期貨,逐步發展到收入險,并進一步融入龍頭企業、信貸、收儲等要素,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還加入了精準扶貧;擴面方面,僅人保財險就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及4個計劃單列市開展了“保險+期貨”業務,特別是在種糧大省和大縣中,這一模式的覆蓋面非常廣;在增品方面,從雞蛋和玉米兩個品種,到如今已覆蓋13個期貨品種,包括2021年誕生的生豬期貨價格保險,實現了較快發展。
“銀期保”模式則是對傳統“保險+期貨”模式的一次優化與創新。據了解,該模式在原有生產端收入保險的基礎上,疊加遠期收購機制,并進一步引入銀行主體,解決了農戶融資難的問題。收獲期間,收購方與農戶簽訂遠期訂單合同,既可以提前確定農民售糧渠道,又可以為農民收入兜底,再加上完善的保險保障使銀行可以放心放款,形成了完美閉環。在此基礎上,期貨公司利用期貨衍生工具還給農戶提供了二次點價的機會,為農戶提供貼心保障。
作為一名保險從業者,唐加善認為“銀期保”模式有三個重要價值:一是引入期貨價格作為定價要素和紐帶,將銀行、保險和期貨公司連接在一起,提升了農業保險產品定價的效率和透明度;二是在有災保災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無災保收益,同時將對種植主體的支持拓展到了從備耕到售糧全周期,提升了保障價值;三是保險公司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通過期貨市場獲得了保障,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保障客戶權益中,幫助種植主體穩經營。
“期貨和期權是復雜的,但大商所將這個問題留給了自己。對農民而言,不必搞清楚背后復雜的理論邏輯,他們想要的是用戶界面非常簡單易懂,并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得到的實惠清楚道來。就此而言,大商所‘銀期保’模式是非常成功的!”中國建設銀行鄉村振興金融部副總經理陳林說。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副總監涂凱彪認為,“銀期保”模式使參與方的根本訴求得到了解決。比如,銀行關心的信貸資金風險得到了控制,因為保險公司和龍頭企業分別為合作社提供了收入險保單和售糧訂單,使種植收益能夠足額兌現。
永安期貨產業委員會主席石春生表示,“銀期保”模式的最大亮點在于將銀行信貸納入其中,從而解決了農村主體的資金需求。這一創新不僅為農戶提供了更多的融資渠道,還使金融服務鏈條更加完整和高效。
“與當前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相比,‘保險+期貨’模式的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唐加善稱,去年全國種糧面積達17.85億畝,但行業的承保面積占比還不到70%。其中,無論從保障金額還是服務農戶數來看,“保險+期貨”在農險中的占比都是比較小的。“用農業保險從業者激勵自己的一句話概括:‘保險+期貨’天地廣闊、大有可為,仍需不斷提升。”他說。
解決三大難題 助農業經營主體擴產
黑龍江革命現代農機合作社(下稱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李富強表示,自2019年首次接觸期貨,他們六年來一直參與大商所“保險+期貨”及“銀期保”項目。有了金融工具的保障,農機合作社如今已有31萬畝的種植規模。
“通過參與‘銀期保’項目,我們成功解決了資金、保險和糧食銷售三大難題。”李富強表示,以往,資金、保險和糧食銷售一直是合作社擔憂的問題。然而,有了“銀期保”的支持,這些問題迎刃而解。首先,“銀期保”提供了種地所需的資金,解決了春耕期間的資金壓力。其次,收入得到了保障,無論規模如何擴大,保險都能提供兜底保障,確保了他們穩健經營。最后,在糧食銷售方面,通過與中糧期貨等企業合作,將大豆等農產品直接存入交割庫,減少了破損和中間環節,同時還獲得了二次點價的機會。
據李富強介紹,2023年農機合作社的大豆最高賣到了2.6元/斤。相比之下,種植規模較小的農戶基本上只能賣到2.3元/斤。之所以能賣上更好的價格,正是“銀期保”二次點價機制發揮的作用。
此外,李富強表示,“銀期保”在擴大生產方面也有著積極作用。有了資金、保險和糧食點價機制的支持,種地基本沒有了風險,因此敢于設定更大的目標。“我們計劃在2027年前,將經營土地面積擴大到100萬畝!”李富強信心十足地說。
涂凱彪認為,“銀期保”很好地解決了合作社貸款難的問題。“由于合作社土地種植面積大,資金缺口大,而土地又不能成為抵押物,因此很難拿到貸款。在‘銀期保’模式中,保險公司提供收入險,保障農民收益。如果農民種植的作物收入低于保險約定的水平,保險公司將進行理賠。同時,保險公司通過期貨公司在期貨市場買入看跌期權,對沖保險中的風險,形成風險閉環。這樣,農民不僅能得到信貸資金的支持,擴大再生產,還能保證穩定的收益。”
“‘銀期保’對規模較大的種植戶來說非常合適。未來我國規模化種植是大趨勢,因此對大額信貸資金需求是比較需要的。但當前信用貸款額度有限,一旦超過金融機構心里則不踏實。如果通過‘銀期保’,參與到多方共存的保障閉環,銀行是樂意的。”涂凱彪說。
“‘銀期保’模式在解決價格波動風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通過期貨市場的專業化操作,覆蓋農戶的全種植周期的風險管理服務,解決了農戶的貸款需求,確保其秋收時能獲得穩定收益,實現了種糧無憂。此外,通過期貨市場的二次點價和場外期權功能,農戶不僅不用擔心賣低價格,還能分享到上漲的成果,從而避免了因價格波動帶來的收益損失。”石春生說。
中國期貨業協會會員服務三部負責人王智勇表示,未來,“保險+期貨”模式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加強宣傳,要在各個層面宣傳“保險+期貨”的重要性,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這一模式。同時,要加強頂層設計,推動農業保險的標準化、規范化進程,從而進一步推動該模式發展。此外,也需要加強監管,出臺“保險+期貨”的規則,優化評價機制,推動“保險+期貨”業務走得更遠、更穩。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