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外貿,是鞏固經濟運行回升勢頭的重要抓手。從外貿企業主體角度來看,中小微外貿企業能否穩健發展不僅關乎外貿基本盤,而且對于我國經濟運行穩步向好意義重大。
近日,商務部印發《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提出,加大對外貿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
《措施》的出臺,旨在適應不同類型外貿企業的融資需求,更好助力外貿企業應對未來的風險與挑戰。目前,仍有不少外貿企業因資金短缺無法拓展市場、進行技術升級或應對貿易風險等。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通過加大融資支持力度,幫助外貿企業提前調整產業鏈布局、開拓多元化市場、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從而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保持外貿的穩定增長。從長遠看,金融機構還需要根據政策導向和要求,不斷提升服務質效,支持外貿行業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貿環境。
多元化特色服務模式值得期待
《措施》提出,鼓勵銀行機構在認真做好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核、有效管控風險的前提下,在授信、放款、還款等方面持續優化對外貿企業的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對中小微外貿企業加大融資支持力度。
值得關注的是,銀行機構下一步該如何具體落實?
“銀行機構可支持外貿企業積極拓展 RCEP、‘一帶一路’、APEC等貿易新興市場,深入了解企業的金融需求,制定個性化金融服務方案。比如,發揮銀行海內外機構聯動優勢,加強供需對接,組織國內外貿企業與境外智慧物流平臺合作,提供跨境物流、海外倉等配套融資方案。”中國銀行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曾圣鈞表示。
專家認為,創新多元化特色服務模式也是銀行機構需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針對跨境電商、特色農產品、低碳轉型等領域企業的不同金融需求特點,開發特色金融產品。比如,為跨境電商提供適應其小額高頻交易特點的融資產品;為特色農產品外貿企業提供季節性靈活信貸方案;為出口商品及行業的低碳轉型提供綠色金融產品。”曾圣鈞表示。
此外,銀行機構還應進一步推進數字化創新服務,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優化信貸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進一步優化風險管控方案,在貿易背景真實性核查方面,加強多信息渠道驗證,與海關、物流等部門數據共享,在提高外貿企業融資可得性、便利性的同時,確保背景真實以及資金用于正常生產經營和外貿業務相關活動,保障客戶資金安全,防止資金挪用風險。
幫助企業進行匯率風險管理
在日常調研中可以看到,外貿企業在展業過程中面臨著較大的匯率風險。
曾圣鈞分析認為,匯率波動會直接影響外貿企業的成本和收入,當本國貨幣升值時,對于出口企業而言,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相對升高,可能導致訂單減少、利潤下降;對于進口企業來說,雖然進口成本降低,但如果企業在匯率升值前已簽訂進口合同且未進行匯率風險管理,可能面臨支付貨款時成本高于預期的情況。反之,當本國貨幣貶值時,出口企業產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但進口企業成本會增加。
近年來,企業對匯率風險管理的需求愈加凸顯。而匯率的影響因素日趨復雜,經濟增長、貨幣政策、金融市場、地緣政治、風險事件等都會影響匯率波動,未來人民幣匯率也將保持雙向波動態勢。為此,監管部門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和企業樹立風險中性理念,指導金融機構基于風險中性原則,積極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匯率避險服務。
據了解,目前我國外匯市場已具備遠期、調期、期權等國際成熟產品體系,銀行柜臺掛牌交易貨幣超過40種,提供外匯衍生品服務的銀行超過120家,能夠充分滿足企業獲取匯率風險管理產品的需求。
此外,銀行可以為外貿企業提供風險評估與策略建議,利用專業知識和市場數據,幫助企業評估其面臨的匯率風險敞口,根據企業經營特點和財務狀況制定個性化的匯率風險管理策略。“比如,對于出口業務占比較大且訂單周期較長的企業,銀行可以建議其采用遠期結售匯等方式鎖定匯率;對于業務較為多元化、匯率波動承受能力較強的企業,可推薦外匯期權等更具靈活性的產品。”曾圣鈞表示。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