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7部門11月27日公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指導意見》,要求以保障質量安全為底線、以接診醫師判斷為標準,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提高醫療服務效率,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不少患者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看同一種病,不管是不同城市還是同一城市的不同醫院,對CT、核磁共振成像等檢查檢驗結果都互不相認。患者更換醫院看病,就得不斷重復檢查,多花了錢不說,還要反復排隊等候,耽誤時間。這種現象由來已久,不少患者頗有怨言。
檢查檢驗是醫療服務中的重要內容。在不影響醫療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不同醫療機構間的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既有利于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醫療服務效率,也可以幫助患者減輕就醫負擔,是一件利醫惠民的大好事。因此,國家層面也一直大力推進。早在2006年2月,原國家衛生部就印發了《關于醫療機構間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檢查互認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醫療機構間檢查互認。2010年7月又印發《關于加強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推進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工作的通知》,要求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2022年3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等制定的《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正式施行。目前,全國有24個省份互認的項目超過100項,互認項目越來越多,成效顯著。
但從實踐看,具體到一家家醫院和一個個患者身上,醫檢結果互認之路仍然任重道遠,離患者期待的狀態尚有距離。有業內人士指出,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實際上推進緩慢”。導致部分醫療機構對檢查檢驗結果“不能認、不愿認、不敢認”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不同醫療機構檢驗水平存在差異,可能影響檢查檢驗結果,一旦出現醫療事故,責任難以劃分清楚。二是目前醫檢費用占醫院收入比重較大,此舉也容易受到院方的隱性抵制。
要讓醫學檢查檢驗結果實現更大范圍的互通共享,必須通過改革打通堵點,激勵醫療機構“能認愿認敢認”。一是推動醫療機構“同質化”發展,相關部門應制定互認標準,提供質控保障,保證檢查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科學性,為“不能認”掃平障礙。二是完善立法,并推行相應的責任分配機制,讓醫生可以放心使用外院的檢查檢驗報告,打消“不敢認”的顧慮。三是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和利益分配方式,比如鼓勵各醫療機構將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的情況納入績效考核指標等,激發醫務人員參與互認的積極性,改變“不愿認”的現狀。此外,科技的進步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為檢查檢驗結果的互認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通過加快推進醫院信息系統建設,并與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對接,可以大大推動檢查檢驗資料的共享和順暢流動。
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是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民心工程。期待各地因地制宜、加快推進,讓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步子再大一點、行動再快一點,不斷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