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尚未就職,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已開始準備關稅“清單”。他近日聲稱,計劃對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入美國的商品征收25%關稅,同時對進口自中國的所有商品額外加征10%的關稅。
特朗普對關稅手段的偏好可謂一以貫之。競選期間,他以反對全球化、保護本國產業為主要訴求,贏得了部分選民的支持。大選勝出后,特朗普立刻重申關稅加征政策,表明其仍在沿襲此前的“美國優先”路線。當然,盡管這些表態符合其競選期間的激烈言論,但真正付諸實踐還有一段距離。以往特朗普政府在推行重大經濟政策時,曾多次遭遇國內外強烈反對和法律訴訟,尤其是那些涉及多邊貿易協定和關稅壁壘的政策。這番加稅信號,能否真正落地仍有待觀察。
這些年,加征關稅似乎成了美國的一貫策略。從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盡管程度與重點有所不同,但在關稅措施上表現出了相當的延續性。然而,這些關稅政策并未能使美國經濟重振,反而由于進口商品關稅的增加,導致其國內企業和消費者承擔了高額成本,最終也進一步削弱了美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報告顯示,進口消費品和中間產品價格的上漲,導致美國在2018至2019年期間GDP損失1080億美元,損失24.5萬個就業機會,家庭實際收入減少880億美元。可以說,不斷升級的“關稅大棒”明顯損害了美國人民的錢包,但完全不能解決美國的根本問題。
國際貿易的本質是各國基于比較優勢進行商品和服務的交換,實現互利共贏。通過國際貿易,各國可以享受相對更廉價更豐富的商品。不合理加征高額關稅,人為破壞了這一過程。特別對于美國這樣一個以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國家來說,關稅上升造成消費能力的下降,對整體經濟的傷害不可小覷。
更大視野看,面對美國持續釋放的不確定性,世界各國都在通過推進內部經濟調整和強化多邊合作,以應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沖擊,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某些政客所宣揚和推進的通過關稅壓制對手、全面恢復經濟霸權,很可能只存在于臆想中。以中國為例,近年來,中國經濟面對加征關稅、科技封鎖等重重壓力,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與自我調整能力。中國通過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強與其他貿易伙伴合作以及加速科技創新,不僅頂住了壓力,還在新能源、航空航天、數字經濟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這樣的內生動力與成長態勢,絕非某些人高筑壁壘就能遏制的。
“加稅加稅再加稅”,口頭恫嚇也好,極限施壓也罷,邊際效用都在急劇遞減。歷史經驗和經濟規律清晰說明,“以鄰為壑”的政策不僅難以“讓美國再次偉大”,還將加劇美國經濟的脆弱性,最終重擊的會是誰呢?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