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2013年秋天,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創造性地傳承弘揚古絲綢之路這一人類歷史文明發展成果,并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和人文內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實踐平臺。
10多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化為現實,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中國與各方攜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落地生根、蓬勃發展,取得一系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共同繪就世界各國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壯美畫卷。
當地時間11月14日,習近平主席同秘魯總統共同宣布兩國共建“一帶一路”重大項目錢凱港正式開港。作為南美首個智慧港口和綠色港口,錢凱港將助力秘魯成為聯結拉美和亞洲的重要門戶,有力促進拉美一體化和繁榮發展。
習近平:從錢凱到上海,我們正在見證的,不僅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秘魯的生根開花,也是一條新時代亞拉陸海新通道的誕生。
10多年來,“一帶一路”合作從“大寫意”進入“工筆畫”階段,規劃圖不斷轉化為實景圖。
在中國和老撾邊境的磨憨鐵路口岸,每天早晨都有南來北往的中外旅客集聚在這里,沿著中老鐵路開始他們的下一段旅程。
老撾籍旅客本龔·豐沙:過去沒有鐵路的時候,乘車到萬象和瑯勃拉邦耗時很長,很不方便。中老鐵路開通后為兩地人民的來往提供了便利,節約了很多時間。
據統計,中老鐵路開通運營3年來,累計發送旅客超過4000萬人次,貨物超過4500萬噸;單日旅客發送量由2萬人次增加到最高10萬人次,“黃金線路”作用日益顯現。
被譽為“鋼鐵駝隊”的中歐班列,也不斷跑出加速度。
11月27日上午,搭載62個標準集裝箱、1600多噸飼用小麥粉的中歐班列,從哈薩克斯坦庫斯塔奈抵達石家莊國際陸港。
石家莊國際陸港總經理劉金朋:通過中歐班列直通的物流運輸方式,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每噸能節省100元左右的成本,回程一列就能節省大約16萬元的費用。
今年11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從一條線到一張網,中歐班列已形成西、中、東三大通道,聯通中國境內125個城市,通達歐亞30多個國家。同時,隨著“絲路海運”航線、“空中絲綢之路”網絡持續拓展,涵蓋陸、海、天、網的全球互聯互通網絡基本形成,有效促進了各國商品、資金、技術、人員的大流通。
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前三季度,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是15.21萬億元,同比增長了6.3%,增速高于總體。
以互聯互通為主線,堅持共商共建共享,一大批標志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落地生根。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重現活力,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成為地中海第一大港口,馬爾代夫有了歷史上首座跨海大橋,“魯班工坊”在多國多地落地生根……從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到規則標準的“軟聯通”,再到共建國家人民的“心聯通”,共建“一帶一路”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匯集著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前不久,在習近平主席對巴西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兩國元首決定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巴西發展戰略對接,成為訪問的重要成果之一。
習近平:我們一致認為,要做好兩國發展戰略對接這篇大文章。深化經貿、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等重點領域合作,加強能源轉型、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綠色礦產等新興領域合作。
截至目前,我國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成為全球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影響最深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
習近平: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迎接共建“一帶一路”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新發展,推動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建設一個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