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聯合出臺政策措施,推動中央企業創業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支持中央企業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重點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其中明確提到,針對國資創業投資“不敢投”“不愿投”等問題,健全符合國資央企特點的考核和盡職合規免責機制,引發關注。
當前,國有資本已經成為創投市場最主要的出資來源。在經濟轉型換擋的關鍵時期,被認為是耐心資本“壓艙石”的國資,承載著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資本支撐的重要使命。但在實踐中,受傳統考核機制約束,部分機構存在投資“耐心”不足,無法陪跑“硬科技”企業的情況——早期科創項目周期長、回報慢、風險大,往往“九死一生”,部分國資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容錯機制,“不出錯”才是首要考量,導致國資創投“不敢投”“不愿投”,實際投資中“跟隨”大于“引領”,與鼓勵國資投早、投小的政策初衷相悖。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紛紛探索建立完善激勵容錯機制,鼓勵國資“敢于投”“大膽投”,為“耐心資本”松綁:6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針對創業投資特點實施差異化監管;《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提出“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兩部門此次提出,符合基金功能定位和投資策略的項目出現投資失敗、未達預期或者探索性失誤,相關人員依法合規、履行忠實義務和勤勉盡責義務、沒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可按照規定不予、免予問責……釋放出大膽探索容錯機制的強烈信號,讓市場感到暖意。
這足夠打消業界顧慮嗎?中國投資協會股權和創業投資專業委員會等發布的《2024年國有投資機構激勵與盡職免責(容錯)機制調研報告》顯示,63.16%受訪機構建立了容錯機制,然而具體內容上,“程序合規且因不可抗力造成虧損可免責”“探索性創新造成虧損可免責”等條目仍是諸多受訪機構的“待辦清單”,細則完善任重道遠。另有業界人士指出,單個部門泛泛提到容錯機制難以成為國資創投“護身符”,一方面因可操作性不足,另一方面國有投資機構接受多重監管。國資委、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紀檢部門等在業績考核、投資項目監督等方面出臺更具操作性的指引,落實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容錯機制方能有效發揮作用。
除了考核機制,國資創投“不敢投”“不愿投”背后,還可能存在資金因素,對此不可不察。有媒體調查發現,部分地方國資平臺解決資金來源的辦法有限,多是抵押土地從銀行借錢。國資創投短期難有收益,無法覆蓋銀行利息,地方上的招商引資又連年加碼,只能繼續向銀行借錢再投,如此循環,負債利息不斷攀升。這樣一來,國資創投無暇顧及產業培育,在短期獲得更多資金、解決燃眉之急成了首要目標。掙扎之間,地方還異化出了許多“應對之策”,如要求國資創投基金投資的企業“落”在當地,為地方增加進賬項。這背離了市場化投資邏輯。若在此情況下打開容錯“口子”,該如何遏制利益輸送等隱秘行為?這其實也是完善容錯機制的難點所在。
唯有把導致國資創投“不敢投”“不愿投”等問題的各種因素理清楚,做完全面體檢,再綜合施治、精準施策,才能讓國資更有“耐心”陪伴企業成長、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