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歲末,銀行業正加速出清不良資產包。
梳理發現,12月的前兩個工作日,包括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大連銀行、甘肅涇川農商行在內的10家銀行及其分支機構上架了21份不良資產包。此外,年內中小銀行的不良資產處置力度明顯增強,銀登網新開立賬戶中近半數為農商行、村鎮銀行和農村信用社。
受訪專家指出,在凈息差下行、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等多重壓力下,中小銀行面臨著更大的資產質量壓力,加速出清存量不良成為化解中小銀行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轉讓中,銀行需要根據各類手段的不同特征及自身轉讓需求進行綜合決策。
加速出清不良資產
12月3日,浦發銀行呼和浩特分行、大連銀行等多家機構在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官網(下稱“銀登網”)發布了不良貸款轉讓公告。公告顯示,多筆涉及制造業、個人消費及經營性貸款的資產包將于本月中旬開始競價。截至當日16時,12月3日披露公告涉及的未償本息總金額已超5億元。
梳理不良資產轉讓公告后發現,僅12月以來的兩個工作日,已有大連銀行、中信銀行、建設銀行、甘肅涇川農商行等10家銀行其及分支機構發布了21份轉讓公告。未償付本息金額最大的一單來自建行遼寧省分行,這筆來自房地產業的不良貸款金額約為5.49億元。
事實上,不良貸款轉讓正在整體加速。從銀登網公開的統計數據來看,近兩年來,不良資產轉讓業務量每年都呈現出逐季度增加的趨勢。去年四季度,不良資產轉讓業務的未償付本息金額全年最高,達到630.6億元,而這一指標在今年三季度已經達到645億元。此外,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三季度不良資產轉讓業務的單數和體量均增長超過50%。
作為主要的出讓方,國有行、股份行和地方商業銀行今年三季度未償本息轉讓成交規模合計543.4億元。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份額最多,累計達375億元。
“今年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轉讓業務成交的總金額大幅增長,一是銀行機構不良貸款高效處置的需求有所提升,二是前期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情況較好,機構更傾向于選擇通過此類途徑來實施處置,三是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參與機構名單仍在持續擴容,有更多機構加入到公開處置不良的行動中來。”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而隨著不良資產處置試點工作的推進,轉讓業務的規范程度也在不斷提高。
11月29日,銀登網發布公告稱,由銀登中心起草的《不良資產轉讓業務主協議》(下稱“主協議”)正式向市場機構公開征求意見,將對不良資產轉讓涉及的核心要素進行規范定義,對業務主要流程環節涉及的有關事項進行約定。
“主協議作為范本文件,有助于明晰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蘇筱芮直言。
此外,11月1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務管理辦法》,拓寬了金融不良資產收購范圍,進一步規范了不良資產業務流程。
中小銀行積極行動
值得關注的是,近兩年來,中小銀行對不良資產轉讓的力度明顯增強。在銀登網公布的已開立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賬戶機構統計表中,年內共有104條開立記錄,其中47條的開立主體為農商行、村鎮銀行和農村信用社。
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徐雯超指出,在面臨息差下行、有效信貸需求不足、房地產及相關行業資產質量風險持續暴露等多重壓力下,中小銀行特別是弱資質地區的中小銀行面臨著更大的資產質量壓力。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顯示,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與上一季度持平,為1.56%。其中,城商行與農商行的不良率分別為1.82%和3.04%,高于行業平均值。
徐雯超稱,地方中小銀行的經營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產業特色高度交織,部分中小銀行所在地區經濟實力相對偏弱,并且正在經歷較大程度的產業結構調整,當地房價下跌程度、居民收入前景出現一定程度的惡化,同時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風險也更為突出,直接導致本地中小銀行的經營壓力。在這一背景下,中小銀行加速出清存量不良資產,應監管要求,積極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展望未來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走勢,徐雯超指出,中短期內,個人按揭不良率不會顯著上升。
“消費貸、信用卡方面,預計不良新生成或將繼續維持高位,后續取決于整體經濟、就業前景以及居民收入的恢復情況。而在個人經營貸方面,小微、個體工商戶開始出現還款能力的邊際減弱,同時也存在一部分個人經營貸違規流入樓市的問題,后續資產質量風險或開始暴露。”徐雯超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在9月發布了《關于做好續貸工作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的通知》,鼓勵金融機構做好小微客戶的續貸工作,并允許商業銀行對部分優質續貸客戶不下調風險分類,或將一定程度上避免相關風險的集中暴露。”
“目前銀行機構采取不良轉讓試點的方式多樣,包括不良資產轉讓試點、不良ABS(資產證券化)、不良收益權轉讓等,銀行需要根據各類手段的不同特征及自身轉讓需求進行綜合決策。”蘇筱芮建議道。
(來源: 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