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正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中國行動和中國方案。緊緊聚焦“發展”這個永恒議題,共建“一帶一路”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發展成果,創造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我們要堅定戰略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勇于擔當作為,開創共建‘一帶一路’更加光明的未來。”在日前出席第四次“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為全面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從2013年開創性提出倡議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續深化,一幅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正在鋪開。參與國家市場規模和資源稟賦優勢明顯、互補性強,一系列實打實、沉甸甸的合作成果,見證“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深入推進。借助這項偉大的戰略擘畫,中國內陸地區從“后衛”變“前鋒”,沿海地區開放發展更上一層樓,中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于共建國家而言,一大批標志性工程建成投用,許多“小而美”民生項目落地生根,“一帶一路”日漸成為造福各國的發展之路。生機勃勃的實踐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
貫穿古今,直面未來,“一帶一路”掀開了中國和世界發展的新一頁。根據“俱樂部收斂”經濟增長理論,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的方法之一是增加這些國家的資本存量,主要是基礎設施。而在許多“一帶一路”項目中,中國不只幫助合作國家完善基礎設施,還參與到運營管理中,培養熟練工人和管理人才,為當地可持續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據世界銀行測算,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每年將為全球產生1.6萬億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當代“一帶一路”之所以應者云集,成為全球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影響最深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靠的同樣是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友好理念。
“我們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正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中國行動和中國方案。回望歷史,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的起點,無不伴隨殖民戰爭與掠奪,而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是一條和平的現代化之路。它基于中國的基本國情,破除了“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在這個意義上,每一份合作共識、每一座工業園區、每一條公路鐵路,所帶來的都是發展的希望,點亮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我們從中國身上學習到,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緊緊聚焦“發展”這個永恒議題,共建“一帶一路”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發展成果,創造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一帶一路’倡議與西方零和邏輯有本質區別”。隨著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越來越多觀察者都認識到這一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以意識形態區分參與者,也不迎合“零和游戲”邏輯,既非地緣政治聯盟、軍事聯盟,亦非“排外集團”或“高級俱樂部”,而是始終強調“共商、共建、共享”。不僅兼顧合作國家的發展階段、發展需求、制度差異等,而且給予各國足夠的平等尊重。這份“大格局”“大心胸”“大擔當”,與某些西方國家“拉幫結派”“劃線站隊”截然不同。
近年來,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各項風險挑戰面前,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開放包容、攜手向前。從全球化歷程來看,過去的全球化,主要是資源南北流向的全球化,發達國家憑借技術、資金和管理優勢,向發展中國家派發訂單。但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加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現實,南北縱向的經濟循環受到影響。“一帶一路”建設,改善著發展中國家能源和物流的供給能力,這種橫向的南南資源流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新方向。甚至有觀察者稱,“一帶一路”標志著全球化進入了以中國為關鍵元素的新階段。某種程度上,“一帶一路”意味著一種可望可及的路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共建國可以一心一意專注發展、攜手破題。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前段時間,中國和秘魯共建“一帶一路”重點項目錢凱港正式開港,“從錢凱到上海”的新時代亞拉陸海新通道誕生。而歷史上,早在16世紀下半葉,滿載著絲綢和瓷器的“中國之船”就曾遠航拉美。時光跨越500年,和平發展的堅定追求,必將收獲更清晰的時代回響。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