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紅果短劇發布的違規內容治理公告顯示,平臺近期加大對違規微短劇的巡查處置力度,11月累計下架違規微短劇190部,將持續加強微短劇內容治理,從嚴打擊含有不良價值觀導向、違反公序良俗、低俗“擦邊”等違規內容的微短劇。(12月6日 上游新聞)
近年來,微短劇市場加速發展之勢有目共睹。根據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截至今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到5.76億人,占整體網民的52.4%,呈穩步增長態勢。而隨著熱度持續上升,今年微短劇市場規模更是有望首次超過內地電影票房。這些數據不僅彰顯了短劇行業的巨大發展潛力,也反映了一種新的影視消費需求。
但早期行業“高歌猛進”的另一面,微短劇市場的“失范”不容忽視。如一些微短劇為了最大程度迎合流量,在內容創作上存在著宣揚暴力行為、展示血腥畫面乃至低俗、擦邊的傾向,一些則出現拜金、炫富等不良價值引導,還有一些帶來了版權保護等方面的爭議,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微短劇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甚至制造了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這樣的現狀下,強化微短劇質量把關、重塑市場生態,有著相當的現實必要性。
今年6月1日起,微短劇管理新規正式實施生效,成為微短劇市場生態優化的一個重要節點。如新規明確未經審核和備案的微短劇不得在網絡上傳播,并且要落實行業監管、屬地管理以及平臺主體責任??傮w上說,這一新規從“入口”源頭強化了對微短劇的質量把關,并通過厘清各方面的管理責任,織密了微短劇的質量保障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微短劇市場開啟了從“野蠻生長”向“有序發展”的轉型。
這其中,平臺在微短劇內容把關、流量激勵等方面可謂扮演著關鍵角色。如新規出臺后,多家平臺就集體宣布打擊違規低質微短劇,對一些存在問題的微短劇及時下架處理。這次相關平臺進一步向一些含有不良價值觀導向、違反公序良俗等內容的微短劇“亮劍”,進一步釋放了正向的信號,直接為一些質量堪憂的微短劇敲響警鐘,也有利于遏制一些投資者、創作者的僥幸心理。如這次下架的《被渣后我閃婚了千億總裁》等存在低俗擦邊、價值觀扭曲等違規問題的微短劇,就直接呼應了前不久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發布的“不以‘霸總’之類的字眼作為片名吸睛引流”等治理提示的要求。
事實上,目前的治理成效也表明,在“指揮棒”優化后,微短劇也完全是可以出精品,并且大有作為的。廣電總局之前開展“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以古籍修復為主題的精品微短劇《重回永樂大典》等紛紛入選;不久前上線的精品短劇《錦衣巷》更是入選了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2024年度擬扶持項目。這些案例都說明,微短劇并不是只能在一些低俗、擦邊的方向上狂奔,并不只能是低質化、難登“大雅之堂”。
當然,及時下架違規微短劇只是一個方面。要真正讓精品化短劇脫穎而出,還需要通過政策與市場的協同發力,完善行業的正向激勵機制,在流量分發、創新支持等方面,真正為那些在創作上用心、質量上用力的微短劇“撐腰”,加速形成“良幣驅逐劣幣”效應,如此可以預見微短劇行業走出無序競爭和低水平重復,向高質量發展挺進。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