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一系列高難度的手術,填補當地醫療技術領域的空白,拓展深化中醫領域的優質服務與影響力……9月21日,承載著深厚友誼與崇高使命的第34期中國(江蘇)醫療隊,歷經精心籌備與周密安排,順利抵達遙遠的桑給巴爾,開啟為期一年的援外醫療援助任務。在過去的70多個日夜里,醫療隊已經在這片熱土上扎根,為當地醫療衛生事業帶來新的活力與希望。
桑給巴爾盛產丁香,這里的丁香花也有“中國味”。
江蘇醫生多次創下當地“第一例”
9月21日下午,中國(江蘇)第34期援桑給巴爾醫療隊22名隊員經過18個小時的長途跋涉順利抵達。他們身著統一的隊服,胸前鮮紅的國旗和醫療隊的徽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支醫療隊共有22名隊員,來自淮安市多家醫療機構和高職院校,醫療專業涵蓋15個領域,隊員分為兩隊,分別在桑給巴爾島納茲莫加醫院和奔巴島阿卜杜拉·姆才醫院工作。
來到這里,許多醫療隊隊員成了多面手。大家有時是醫生,負責處理各種疑難危重癥患者和各種搶救手術;有時是帶教老師,悉心培訓當地醫生;有時是工程師,組裝和修理各種醫療設備;有時又是護士,為患者打針,清點各種手術器械。
“快來!有個5歲孩子氣道異物,快不行了!”10月22日中午,醫療隊隊長陳煒接到緊急會診電話。他立即組織醫療隊耳鼻喉科李玉瑾、麻醉科李廣明、口腔科房進、普外科宋研前去搶救,隊員們攜帶相關設備一路奔跑,抵達時,這個5歲的孩子已經面色青紫、神志不清,如果不立即取出異物,恐有生命危險。“當務之急是要趕緊制定手術方案”,李廣明首先給患兒進行全身麻醉,由陳煒施行氣管鏡下異物取出術,宋研則臨時“客串”手術護士,李玉瑾、房進協同配合。中外醫護人員在手術中通力合作,經過不懈努力,嵌頓在患兒氣管內的異物被取出——一枚項鏈上的圓珠。
“We did it!”隨著一聲歡呼,當地醫生同事激動得手舞足蹈:“Chinese Magic!(中國魔術!)我們做到了!”這臺異物取出手術創造了桑給巴爾醫療史上多個第一:第一例經纖維支氣管鏡異物取出術,第一例幼兒全麻下支氣管鏡手術。
多學科聯動的模式,不止這一臺手術。
受援醫院奔巴島阿卜杜拉·姆才醫院外科醫生阿里遭遇嚴重車禍,已經休克。傷者到達時,脾臟破裂、腹腔出血,普外科黃海進、麻醉科宗川曰、骨科王磊、婦科胡林義、影像科柳勇、兒科于春琳早已等候。開放兩路靜脈通道,補液穩定血壓,通過CT快速結果——脾臟破裂,腹腔出血……這樣的傷勢,僅靠當地醫療力量,患者基本無法救治。隊員們全力合作,3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摘除了阿里的脾臟和結腸壞死部分。“中國醫生,我的中國朋友們,感謝你們救了我。”這是阿里蘇醒后的第一句話。
在艱苦環境中填補醫學空白,在諸多困難之地,時時可見醫療隊的身影。
10月9日,產科病房有一位產婦突發急性心力衰竭,血壓58/44mmHg,血氧飽和度34%,呼吸59次/分,病情極其危重,心內科劉旭輝和胡林義,影像科主任張建東共同配合搶救,患者轉危為安。
陳煒說,多學科協作打破了學科壁壘,整合各專業的優勢資源,為患者提供了全面、精準的治療方案,也彰顯了國際醫療合作的價值,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醫學交流與發展,進一步提高了當地醫師的診療水平,開拓了診療思維。
“我們是醫生也是老師”
讓當地醫生、患者折服的,不只是急救手術。
在桑給巴爾島納茲莫加醫院,眼科是最忙的科室之一。周二、周四的手術室里,醫療隊的周石醫生則化身“光明工匠”,面對語言溝通障礙、復雜多樣的眼疾狀況,她耐心十足,在手術條件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和當地醫生一起為患者實施眼部手術。那些術后重見光明的患者,都會為中國醫生豎起大拇指。
一根銀針連接世界。12月1日,一場中醫針灸講座引起了納茲莫加醫院多名醫生的興趣。桑給巴爾有不少中風后遺癥患者以及兒童腦癱患者,他們肢體活動不便,還有人失去語言交流能力。頭皮針是治療這類疾病的有效方法,但當地尚無人掌握這項技術。
醫療隊中醫針灸科李登科便給當地醫生進行培訓,結合國際標準化頭皮針,講授了焦氏頭皮針各功能區定位和治療作用。醫院中醫中心負責人哈夫薩激動地說:“感謝中國醫生將中醫新技術帶到桑給巴爾并教授給我們。”
“醫療隊所在的醫院只有一套輸尿管鏡,當地的醫生特別想掌握這項技術。”泌尿外科牛曉兵說,“我們選擇合適的病例開展輸尿管鏡檢查,檢查中從持鏡方式及進鏡技巧等方面詳細介紹操作的細節,并將每次操作記錄到電腦內,供醫生平日學習總結。當地醫生也一直表示,又見識了一次醫療隊醫生的高超技術。”
一臺臺手術、一次次醫教,踐行著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10月17日,婦產科秦珊珊和當地醫師施行“腹腔鏡下盆腔包裹性積液+盆腔重度粘連松解術”,仔細分離粘連、高效安全完成手術同時,她手把手地指導當地醫院醫師相關手術技巧。10月22日,耳鼻喉科的別同武耐心細致地指導當地醫生手術細節,每一步操作細心解釋。醫療隊不僅給當地醫院帶來先進的醫療技術,還指導當地醫生獨立完成一些手術。目前耳鼻喉科每周兩個手術日,前11個手術日,已經完成包括耳部惡性腫瘤、全組鼻竇、扁桃體腺樣體等手術30余臺。
“他們或許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會記得我白衣上鮮艷的五星紅旗,記得診治過他們的醫生來自中國。”別同武說。
在奔巴島的阿卜杜拉·姆才醫院,當地人親切稱之為——中國醫院,這個偏居奔巴島西南角的小漁村也因為這個醫院,成了“醫療城”。從“開一刀救一個病人”、提供醫療設備、提高當地醫生醫療技能,到更注重培養當地醫生的診斷思維、規范操作及改善當地醫院管理制度,醫療隊成員努力將國內的工作經驗與當地醫療特點相結合,在授人以漁的過程中,不斷發出中國聲音、留下中國印記。
讓傳統友誼扎根人民心間
在醫療隊中,還有一些隊員的身影或許并不常出現在醫療場合,但他們同樣是這個團隊不可或缺的一員,默默地發光發熱。
作為醫療隊的廚師,紀國華和尹揚雷負責團隊的營養保障,他們用一碗碗熱飯、一道道美食,讓遠離故土的隊員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在桑給巴爾,廚師的工作并不像在國內那么“信手拈來”。在這個陌生的國度,資源有限,許多熟悉的食材并不容易買到。為了保證隊員們的飲食健康,紀國華不僅每兩天就去菜場采購新鮮食材,根據當地條件不斷調整食譜,還會自己動手包水餃、包子,做一些淮安口味的菜,確保飯菜的多樣化和營養均衡。“肩負著為全隊成員提供一日三餐的重任。食物不僅僅是填飽肚子,也是大家一天辛苦工作后最需要的慰藉和能量補充。”紀國華說。
胡思宇不僅扮演了語言轉換者的角色,更成為了促進合作的紐帶。胡思宇是90后,來自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她說,“當地人的英語口音很重,作為醫療隊唯一的英語翻譯,我只有不停地去聽,聽不懂的情況下,要詢問清楚才能準確翻譯。”一個多月來,胡思宇不僅要負責醫療隊治療的翻譯工作,還承擔了與桑給巴爾衛生部、移民局、銀行等多個政府部門、機構溝通的重任。無論是在會議場合的交替傳譯,還是處理復雜的跨部門事務,她都精準翻譯,高效地完成任務。
12月的島上天空很藍、云朵很白,空氣中飄著丁香花的清香。醫療隊已經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從白發蒼蒼的老人到牙牙學語的孩子,見到隊員們都會叫上一句:“親吶,你好!”在醫療隊駐地,成片的丁香樹上方,鮮紅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國雖有界,醫者無疆。“雖然我們的膚色不同,但是心意能夠相通,他們渴望幫助,我們義無反顧為患者豎起生命屏障。”醫療隊隊員、消化內科的周靜芳說。
“今年是江蘇援桑給巴爾醫療隊派遣60周年。在這里,我們更是傳遞情誼的友好使者。”陳煒說,走出國門,代表的是江蘇、關乎的是祖國。非洲有句諺語,“獨行快,眾行遠。”隊員們將大力弘揚中國醫療隊精神,不以山海為遠、不負光榮使命,以精湛醫術造福當地百姓,努力讓傳統友誼扎根人民心間、代代薪火相傳。
(來源: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