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4日,“2024大宗商品現代供應鏈創新發展大會”在京舉行。會議圍繞供應鏈創新發展、化工產業期現結合、農產品期現結合等方面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在12月3日下午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大宗商品市場流通分會、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共同舉辦的“大宗農產品交易市場專題研討會”上,來自產、學、研各領域的企業負責人及專家圍繞大宗農產品交易市場供應鏈發展的路徑與模式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積極推動農產品交易市場賦能鄉村振興,促進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融入“一帶一路”與“西部陸海通道”建設。
會議由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教授主持。他表示,今年以來,政府多次出臺政策鼓勵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高水平發展,強調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給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必須加快探索多種創新模式。
在農產品領域,如何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相結合,真正實現降本增效?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大宗商品市場流通分會副會長、秘書長周旭在致辭中提出了三方面建議。他認為,首先,要打造創新性、顛覆性的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很多技術還停留在軟件層面,沒有下沉到關鍵的共性核心技術層面,應該繼續在核心技術上發力。其次,推動生產要素創新配置。加快培育掌握先進技術的新型勞動者,運用新能源、衛星遙感等新型勞動工具,促進各類市場主體,也就是新型勞動對象,與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工具相結合,促進生產要素順暢對接。三是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相較于消費品,農產品的轉型升級雖然慢一點,但不代表落后,它具有后發優勢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我們要總結成功經驗,樹立行業范本,創造更大的社會經濟價值。
會上,多位來自產業前沿的企業家發表了對市場發展的見解。對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常務副總經理姬廣坡認為,一是統籌規劃,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統一交割制度,樹立正面典型。二是轉變觀念,發現價值。規避風險從來不是期貨市場的專利,大宗商品市場也有價格發現和定向需求,大量的中小品種有這種需求,市場前景巨大。三是鼓勵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仿照上海,推出容錯機制,由政府兜底,讓企業大膽創新。將有地方特色且現貨價格波動頻繁的小品種、特色品種納入試點范圍,把服務實體經濟落到實處。
易得國際數字易貨交易平臺創始人、董事長王立剛分享了數字易貨貿易的應用與實踐,為探索新模式、新業務打開了全新的思路。“目前市場面臨著資金缺乏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如何生存?交易市場如何用新的業態來解決固有問題?2020年國務院提出支持建設易貨貿易平臺,在洪濤教授的指導下,我們開始研究數字易貨貿易這個課題。”他表示。
2020年10月,易得國際搭建了數字易貨交易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將商品的價值、服務的價值轉化為易貨額度,用易貨額度代替貨幣實現交易,幫助服務業態盤活閑置資源及生產貿易型企業加速流通。與傳統雙方之間以貨換貨的交易形式不同,現代化的數字易貨貿易以數據流通為基礎,可以滿足更多場景、更大體量的多邊需求。同時,這套體系還可以有效調控市場價格。例如乳制品企業牛奶價格倒掛,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數字易貨貿易進行市場調控,解決企業產品倒掛的問題。
“通過數字化系統應用,分散的個體變成綜合性產業互通,同時幫助企業構建易貨產業鏈,把資源價值進行易貨,又能幫助企業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解決采購問題,拓寬企業的銷售渠道。通過這套系統可以幫助各個地方政府有效形成產業互通,增加地方稅收,帶動地方就業,建立完整的數據貿易體系。”王立剛說。目前易得國際數字易貨交易平臺已在全國12個省、30多個地區建設交易中心,交易中心落地后,將把更多社會主體的產品數據免費導入平臺上,從而建立起一個覆蓋范圍更廣泛、交易品種更豐富、鏈接產業更多元的數字易貨平臺。
此外, 內蒙古青城乳業交易中心副總經理黃慶鋒分享了平臺建設中值得借鑒的優秀經驗,討論了平臺在助力奶業振興、打開市場新格局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鄭州鄭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杰梳理了大宗農產品交易平臺在助力產業升級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他表示,整個大宗商品市場由過去重交易轉向做供應鏈,使業務更加豐富,成為三產融合的重要抓手,這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中親農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支培元暢談了他從業10余年來對市場變化的深刻體會及對供應鏈的理解和認識。
會上,多位教授和專家圍繞市場建設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貿易經濟系盧奇教授探討了新質生產力如何優化和提升農產品供應鏈。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流通分會專家趙紹輝圍繞“大宗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創新”做了精彩分析。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教授王春娟以供應鏈企業怡亞通為例,分享了數字流通從信息服務到數字生態的演進過程。
四川聯眾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洪波、鄭州棉花交易市場董事長范國忠、牡丹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懷海等人參會并圍繞會議主旨進行深度探討,共話大宗農產品交易市場創新發展之路。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