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官方儲備資產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我國黃金儲備報7296萬盎司,較10月末的7280萬盎司增加16萬盎司。這意味著時隔半年后,央行再次增持黃金。
近年來,多國央行掀起“囤”金熱。世界黃金協會最新數據顯示,多國央行10月份的黃金凈購買量為60噸,為2024年的單月峰值,多國央行購金的熱情依然在延續。中國央行曾連續18個月增持黃金儲備,在今年4月時黃金儲備達到7280萬盎司,但5月至10月期間暫停了增持。
對于中國央行此前停止增持,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是今年以來國際金價持續高企,中國央行才選擇按下了“暫停鍵”。而11月份以來,金價出現回調,為央行創造了增持空間。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我國國際儲備中的黃金儲備占比偏低,從優化國際儲備結構出發,央行增持黃金是大方向。同時,黃金是全球廣泛接受的最終支付手段,央行增持黃金能增強主權貨幣的信用,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創造有利條件。
“一方面,近期在強美元沖擊下,人民幣面臨一定的貶值壓力,央行及時增持黃金,有望緩解人民幣貶值壓力。另一方面,逆全球化趨勢可能還會繼續,這種環境下,中國人民銀行增持黃金,也有助于增強我國貨幣政策的靈活性。”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談及央行再次增持黃金的原因時表示。
今年以來,國際金價上漲明顯,10月31日,國際現貨黃金以2790.07美元/盎司的價格再次觸及歷史高點,年內已30余次刷新歷史新高,最大漲幅更是超過32%。在這個過程中,來自全球多國央行的增持,無疑是國際金價上漲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面對高金價,不排除有些國家的央行可能會暫緩購金節奏,等待金價回調時再購買黃金。”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CEO王立新認為。但整體而言,多國央行決定購買黃金,是基于外匯儲備資產戰略性配置的考慮,一旦他們作出增持黃金的決定,是不會因為金價短期漲跌而改變這項投資決策的。
王立新進一步表示,多國央行持續增持黃金,正出現兩個新趨勢:一是已增持黃金的新興市場國家仍在持續增持黃金,因為相比西方國家黃金儲備在其外匯儲備中占據很高的比例,眾多新興市場國家央行在此前一段時間連續增持黃金后,黃金儲備在其外匯儲備中的占比仍然較低,仍有繼續增持黃金的需求;二是越來越多發達國家央行正加入增持黃金的陣營,比如新加坡、捷克、波蘭等,都開始因為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升級、資產配置多元化等因素而增加黃金儲備。
市場分析人士提醒,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依然較高,年底市場需求量增加,黃金價格未來波動概率仍然較大。“近期國際黃金價格波動主要受到美國經濟數據偏強、美聯儲官員言辭偏向鷹派,以及美債利率和美元大幅反彈等因素影響。目前黃金價格面臨多空交織局面,前景走勢不夠清晰,預計黃金價格短期將進入高波動階段。”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