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黑龍江等省份落地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壯大縣域富民產業”,鄉村小微企業是其中的重要一環。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推動鄉村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轉型。
鄉村小微企業是鄉村產業的經濟主體,極具發展活力。“船小好調頭”,鄉村小微企業根植于鄉村,天然對近端市場反應靈敏,經營方式靈活,受外部周期性影響相對較小,這些都是其優勢。經調查發現,一個以農產品生產為主的小微企業,如果能夠堅持經營5年,基本上可以進入盈利穩定期。這類企業經歷市場風浪的洗禮,往往呈現出較強生命力。眼下,國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獲得的政策扶持力度前所未有,鄉村小微企業發展面臨巨大機遇。
不過,鄉村小微企業主要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行業效益低,易遭遇自然風險;從業人員老齡化,新技術運用少,融資能力弱。與大中型農業企業相比,鄉村小微企業面臨經營規模偏小、產業鏈條不完整、生產成本高、銷售渠道窄、品牌支撐弱等問題,迫切需要外部資源支持。
鄉村小微企業獲取信息、技術、資金的渠道相對較窄,加上單個企業規模不大,這決定了其不能完全復制大中型農業企業的發展策略。面對近年來日益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鄉村小微企業要突出主業,加強專業化經營,努力做到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
引入科技力量,避免同質化競爭。鄉村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產品同質化、附加值低等問題。問題表現在產品,根源在技術,歸根結底還是沒有拳頭產品,缺少獨門絕技。要推動科研單位和企業緊密合作,為企業量身定制高收益品種和配套種養方案,幫助企業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
順應消費新趨勢,發展綠色供給。企業要認識到,農產品需求彈性較小,銷量不會因為居民收入提高而在短時間內出現較大增長,而一旦社會需求得到滿足,生產者就要面對價格下行的壓力。當前,我國消費已顯現出結構轉型和升級換代趨勢,農產品綠色消費成為新方向。企業不應一味追求產量增長,而要在化肥農藥上做減法,在生態綠色上做加法,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背靠產業“大樹”,尋求聯合合作。鄉村小微企業既要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過程有一定積累,也要處理好企業與農戶間的問題,這對企業管理提出較高要求。現實中,單個鄉村小微企業普遍不能掌握農產品市場信息,市場判斷能力弱,抗風險能力不足。要進一步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構建龍頭企業與小微企業互利共生新格局,提升企業穩定盈利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