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大博士生導師袁哲因為“沒苦硬吃”上了熱搜。為了解“無聲騎手”的真實工作狀態,他申請了騎手資格,戴上隔音耳塞,規定自己在整個送餐過程中不說一句話,在實踐中了解聽障騎手送餐過程中有哪些痛點、卡點,哪些問題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評價體系獲得更好地解決。
通過對數據的深入剖析,袁哲發現,借助數字技術能將聽障騎手和普通騎手在運單效率上的差距縮小1/3,尤其在送達環節時間差距可從27秒縮短至16.7秒,每周配送訂單平均增幅達7.3%,智能外呼的應用也可使聽障騎手的溝通障礙降低38%。
這些戴著耳罩跑出來的數據,讓人們消除了對聽障騎手“送單效率低,溝通成本大”的成見。同時,客觀真實地反映了聽障帶給騎手的不便之處,并找到了切實可行的改善方向。
知其難,有決心和行動力去知其所以難,完成這兩步,才能凝聚更多智慧和共識,幫助這一群體解決實際問題。“沒苦硬吃”的袁哲值得點贊!他將學術研究接上了地氣,為公眾了解特殊群體的工作狀態提供了一個窗口,不再糾結于16.7秒的差距,而是通過科技、制度、算法等方式去解決聽障人士職業道路上的難題,讓他們能工作得更安心、更暢快,更有成就感、獲得感。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我國聽障人士達2780萬人,占全國殘疾總人數的30%以上。《聽障人群就業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僅56%的聽障人士有工作,17%的聽障人士從未工作過。而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聽障人士可以勝任的工作越來越多,比如新就業形態下的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員,等等。激活一個數量龐大的人才池,給予更多殘障人士靈活就業的機會,讓他們擁有更平等、更多元的就業機會,這事于個人、于企業、于社會都是有益的。
既然是共贏、多贏的事,就需要多方去努力。前兩年,“人社局副處長體驗當外賣員,12小時只賺了41元”一事也曾引發關注,讓公眾看到了公共管理層面對外賣騎手這一群體的理解與關照。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有更多研究者、管理者親力親為、感同身受,科技往前再進一步、制度再合理些、算法再溫暖些,聽障人士乃至更廣泛的特殊就業群體的問題就好解決了。同時,讓公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數字、研究,也有利于推動社會各界進一步理解和關愛特殊群體。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