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延安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順應信息時代浪潮,搶抓網信事業發展機遇,大力推進“網絡強市、數字延安、智慧圣地”建設,努力讓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延安發展的“最大增量”,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延安全力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網上傳播,重點新聞網站、移動客戶端首頁首屏首條常設“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等專題專欄。圍繞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等重大主題,開展“延安精神 薪火相傳”等網絡主題活動94次,發布各類稿件2.2萬篇,講述黨的奮斗故事、延安發展故事,閱讀量超45億次,讓黨的創新理論通過互聯網“飛入尋常百姓家”。圍繞弘揚延安精神,大力推動紅色資源數字化,“圣地延安數字博物館群”訪問量超過6800萬人次。聚焦民營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發布網絡稿件10.8萬余篇,全面展現延安學用新思想的生動實踐,凝聚起奮進新時代的強大精神力量。
延安深入推進涵蓋領導管理、正能量傳播、內容管控、社會協同、網絡法治、技術治網等各方面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建設,推動互聯網由“管”到“治”。成立延安市網絡安全應急指揮中心(網絡舉報中心),強化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應對處置等工作。始終保持對網絡違法違規行為的高壓態勢,深入開展“清朗”“自媒體亂象整治”等網絡治理專項行動,清理違法不良信息3800余條,查處散播謠言等違法案件46起,有力保障廣大網民的合法權益。同時,大力推進互聯網黨建、網絡文明建設、網絡協同治理等工作,成立延安市互聯網行業黨委,評選延安好網民和優秀網絡原創作品,實施網絡公益工程54項,共建網上網下“同心圓”。
切實筑牢網絡安全“防火墻”
延安深入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把網絡安全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風險預警通報和事件處置機制,完成陜西省首個“政務云”網絡安全提升工程試點,組織開展行業網絡安全風險排查、網絡數據安全治理等專項行動,著力把各類風險防范在先、化解在前。印發《延安市網絡安全工作責任制實施細則》,修訂《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每年組織開展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月活動等,累計舉辦知識講座、線上競賽、現場體驗等各類活動1490多場次,有力提升全社會的網絡安全防護意識和技能。
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延安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圍繞“一新四化”(“一新”指加快全省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四化”指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據價值化、治理數字化),著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市數字經濟實現從無到有、加速發展。據《陜西省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3)》顯示,延安市數字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位居全省第四。2024年以來,規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3.6%,線上消費零售額增長25.3%,實現網絡交易額106.64億元,同比增長12.24%。吳起縣入選第二批國家數字鄉村區域領域特色型試點地區,寶塔區、延川縣獲批全省數字鄉村試點地區。“無錫·延安”智算中心揭牌運營,目前全市共有數字經濟企業578家,其中,“五上”企業29家,各類電商平臺注冊網店、微店達到5.82萬戶。
擦亮城市發展的“信用名片”
延安以平臺建設、數據治理、信用監管、應用創新為抓手,協同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為延安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信用支撐和保障。建成上聯國家、下至縣區、橫跨行業領域的信用信息共享脈絡。出臺加強政務誠信建設、信用信息歸集共享、重點領域信用監管工作舉措51項,推動26個領域開展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建立企業信用檔案38萬戶,評選誠信企業86家,發布信用“紅黑名單”19批次,指導650多家失信企業完成信用修復。評定信用村鎮、信用農戶8.6萬個,為農戶發放信用貸款11億元。建成全省首個信用驛站和6個“信易批”街區,助力企業融資84億元。延安是西北地區首個創成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的城市。寶塔區、安塞區被評為全省信用示范縣區,先后獲評全國“新華信用杯”優秀信用案例7個。
用心搭起服務群眾的“連心橋”
延安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用信息化手段為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賦能增效。按照“大集約、大聯網、大融合”理念,建成全市統一的數據資源網、數據資源池和云計算數據中心,數字基礎設施實現集約發展。重點領域政務數據資源實現跨部門跨層級共享交換,為“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奠定了公共基礎。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交通出行、醫療健康、政務服務、文化旅游等領域落地智慧應用30余個,“掌上辦”“指尖辦”成為群眾出行、辦事的標配,“一網通辦”“一碼通用”取得積極成效。
延安為打造政務服務的“總客服”,建立12345智慧政務服務平臺,整合全市35條政務熱線和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等多個訴求渠道,秉承“民生無小事”的理念,組織開展“12345熱線·領導接聽日”“時代出卷我來答,我來答卷人民閱”民意征集等活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的每一件訴求。近年來,隨著12345平臺的建設運行,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有了傾訴、解決的主渠道。群眾通過熱線、網絡表達訴求是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與支持,更是積極參與家鄉建設、社會治理的生動體現。
(來源:中國網信 作者:延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 劉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