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向“新”而行的一年。
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來,有關部門先后推出涉及專項資金、信用支持、風險分擔等多方面的系列政策,支持銀行服務科技創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一組數據可以清晰展現近一年來銀行業助力培育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效。中國人民銀行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三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余額3.19萬億元,同比增長20.8%,增速比各項貸款高13.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本外幣貸款余額16.03萬億元,同比增長9%,增速比各項貸款高1.4個百分點。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認為,接下來,銀行業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仍有進一步優化空間。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跳出壘大戶、重規模的舊思路,從發展理念、風險偏好、組織架構、工作機制、產品創新、科技人才等方面全面變革,做好頂層設計,切實助力培育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定戰略:“真金白銀”加速流向科技企業
在青島蔚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蔚藍生物”)的制劑技術中心,一個裝著棕色液體的寬底窄口量杯被實驗人員捧在手中。
“這杯看似普通的液體,其實是一份優質的水產動物飼料,在幾小時前,它還是普通的海帶,而讓海帶成為更高效、易消化動物飼料的秘密,就是蔚藍生物自主研發的海藻專用生物酶。”蔚藍生物酶制劑技術中心首席科學家王華明稱。
今年以來,我國把生物制造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一系列新型生物產品的研發得到了銀行機構的資金支持。“我們通過建立便捷化融資對接服務機制,綜合企業產品研發優勢、經營管理能力及財務資信狀況等,為蔚藍生物提供了8000萬元純信用貸款,實現信貸資金精準直達。”中行青島嶗山支行副行長章進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服務好核心企業的同時,該行還將服務延伸至生物醫藥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組建金融工作專班,“一鏈一策”賦能新興產業。
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科技金融已經成為銀行業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通過傾斜信貸資金、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銀行機構正在將企業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最大增量”。
以工行、農行、中行、建行為例,2024年以來,4家國有大行不僅將科技金融列為重大戰略發展安排,而且拿出“真金白銀”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科技貸款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發揮了“領頭羊”作用。
截至2024年6月末,工商銀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近3.1萬億元,較年初增加近4000億元;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近2.1萬億元,較年初增加超3300億元。農業銀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2.63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5%。中國銀行共為8.35萬家科技型企業提供1.71萬億元授信支持。建設銀行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1.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幅達12.31%。
有亮點:創新投貸聯動等金融服務新模式
全智能自動化設備正在高速運轉,一大早,深圳市合壹新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壹新能”)生產車間便開始忙碌起來。“我們一年可生產4500萬顆微型電池,正加速奔跑,要爭當該細分領域的全球領跑者。”合壹新能負責人說。
據了解,該公司擁有一支在鋰電池領域深耕多年的資深專家團隊,與廈門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和機構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廣闊的發展前景吸引了來自包括深圳市天使母基金、深圳市合創資本在內的專業創投機構和戰略產業投資機構的青睞。
2024年以來,銀行業不斷豐富股權融資渠道,積極探索“投貸聯動”金融服務機制,成為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的一大亮點。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除了提供傳統的信貸支持,大力發展“以股權投資為主、‘股貸債保’聯動”的金融服務支撐體系,已成為目前銀行業內共識。
如何在缺少抵押物的情況下快速融資,是困擾合壹新能的難題。“這樣的融資需求恰恰與我們的新產品相契合。”浦發銀行深圳分行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行“浦投貸”面向早期硬科技企業,跟隨優質股權投資機構的投資節奏,以“貸款+外部直投”模式投貸聯動,努力推動科技型企業貸款融資向前、向早、向硬科技領域拓展。最終,該行為合壹新能高效審批通過了數百萬元“浦投貸”方案,獲得企業好評。
葉銀丹分析認為:“當前,商業銀行AIC(金融資產投資公司)擴圍,為銀行資金參與股權投資提供了新渠道。這不僅有利于拓寬投貸渠道、增加信貸投放和多樣化盈利模式,還能夠提升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并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未來,銀行機構要把握好機遇,加快股權投資業務發展。”
看未來:“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初步形成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
“這為銀行業接下來進一步助力培育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指明了方向。”葉銀丹認為,金融在促進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對商業銀行來說,服務新質生產力既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職責要求,也是同步經濟轉型、開辟第二增長曲線的內在要求,是不得不打贏、不能不打贏的一場“轉型戰”。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在新時代背景下,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打通“科技—產業—金融”鏈條,推動金融資源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間精準流動尤為重要。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國科技金融發展環境持續向好,商業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迎來發展機遇。
2024年以來,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在內的多家機構已將科技金融置于戰略高位,通過構建多層次服務體系、推出多項專項產品、優化信貸審批邏輯等方式,構建科技金融生態圈。
“未來,商業銀行應構建規模化、開放型金融云服務平臺,實現與外部信息平臺的對接,整合內外部數據,實現科技型企業數據互通,豐富科技型企業數據資源多維度利用,賦能科技金融發展。同時,積極參與政府風險資金池,加強與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投資引導基金以及擔保公司的合作,形成‘投、貸、保’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稀釋銀行的貸款風險。”葉銀丹說。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