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粒玉米經過一道道工序,以各種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目前,我國已構建起從“糧頭”到“食尾”的玉米深加工產業鏈。據統計,我國2023年全社會玉米總消耗價值為7384億元,玉米加工產業產值為13936億元,包括飼料、淀粉、酒精以及多種副產品。要端穩中國人的飯碗,如此龐大的產業鏈離不開風險管理工具的有效運用。
始于“糧頭”,建立飼料養殖避險工具鏈條
2004年,隨著新一輪糧食改革的推進,玉米市場化進程加快。大商所在那一年恢復上市了玉米期貨。由此,期貨市場服務玉米相關產業的故事隨之展開。
玉米產業鏈一端連接著成千上萬的農戶。為了讓資金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弱的農民也能實實在在分享到期貨市場發展成果,大商所推動國內首單“保險+期貨”在玉米品種上落地,翻開了我國期貨業與保險業合作精準服務“三農”的新篇章。據統計,2015年以來,大商所共支持開展195個玉米“保險+期貨”項目,覆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南、河北等18個省(區),涉及現貨量1125萬噸,幫助11.4萬農戶規避風險,實現理賠5.98億元。此外,還有多家期貨公司自發開展了一批商業化項目,這些項目幫助廣大農民將錢袋子握得更穩、變得更鼓。
黑龍江樺川縣百禾漿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戶王大江便是“保險+期貨”項目的受益者。王大江至今還記得,2019年樺川縣受臺風、連續陰雨天氣影響,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內澇,導致全縣玉米大幅減產甚至絕產,而且那一年行情也不好,從入夏后玉米價格就一路走低。正是因為當年參加了“保險+期貨”項目,他家成功扛過了那一年的損失,最終還掙了2萬多元。
事實上,2019年玉米收入險項目使樺川全縣共計拿到了8787萬元的賠付,賠付率達375%,平均一坰(15畝)地賠付4025元,有效保障了玉米種植戶收入,也解決了農民來年種地的資金問題。正是這次賠付讓“保險+期貨”項目在樺川縣深入人心。如今,樺川縣已連續9年落地“保險+期貨”項目,當地不少農戶每年都會主動咨詢“保險+期貨”的開展情況,參與了“保險+期貨”項目,種地才踏實。
玉米產業鏈的另一端是下游的大、中、小型產業企業。玉米期貨自上市以來,市場功能穩定發揮,實現了量質雙升,年日均成交量和持倉量分別從上市初期的8.57萬手(單邊,下同)和11.12萬手,增長到2024年上半年的58.34萬手和138.8萬手,分別增長5.81倍、11.48倍。2023年玉米期現相關性達到0.99,套保效率0.94,為企業發現價格、管理風險提供了有效工具。
在玉米產業鏈中,飼料養殖產業對玉米的消耗量占總量的近七成,我國每年上億噸的玉米大部分流入飼料養殖業。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大集團)在玉米期貨恢復上市后不久就開展了套保交易。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海大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飼料成本對公司效益的影響愈發明顯。我們調查發現,糧價年波動率在20%—30%,而海大集團的凈利潤率才3%—4%。飼料行業本來就利潤微薄,這樣的糧價波動我們可承受不起,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認為必須利用期貨工具規避風險。”時至今日,在海大集團的日常經營中,玉米期貨一直是確定采購價格的重要參考以及控制采購成本的重要工具。由于一直堅持規范套保,海大集團極少因市場價格波動而遭受大幅虧損。另據統計,目前100%的玉米大型貿易企業、85%的全國前20飼料養殖企業利用玉米期貨規避現貨經營中的價格波動風險。
當然,幫助飼料產業防范市場風險,還需要更豐富的“工具箱”。大商所2013年上市了雞蛋期貨,2021年上市了生豬期貨,再加上2000年上市的豆粕期貨,與玉米期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飼料養殖避險工具鏈條。
終于“食尾”,形成玉米產業鏈全工具供給
除了飼料產業,深加工產業也是玉米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玉米深加工行業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下游產品眾多,涉及食品、醫藥、化工、造紙等多個領域。隨著玉米深加工行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產品價格呈現較大波動,產業對推出產品端風險管理工具的呼聲越來越高,玉米淀粉期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于2014年上市。
“玉米淀粉期貨上市,使下游深加工企業有了應對價格波動風險的新工具。企業不僅可以利用其進行價格管理,還可以將玉米期貨和玉米淀粉期貨搭配使用,從采銷兩端鎖定加工利潤,并選擇符合企業需要的基差交易模式。”光大期貨農產品研究總監王娜說。
濰坊盛泰藥業有限公司(下稱盛泰藥業)總經理助理趙松表示,利用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貨,除了可以管理價格波動風險,還能通過基差和價差交易對加工利潤進行長期管理。“玉米淀粉的加工利潤管理核心包括三部分:第一是玉米的基差,第二是淀粉的基差,第三是玉米和淀粉的跨品種價差。玉米淀粉期貨的上市,補齊了加工利潤管理工具。”他說。
山東壽光巨能金玉米開發有限公司一直運用玉米淀粉期貨優化銷售計劃,降低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該公司總經理助理范文良表示,公司訂單分為現貨訂單和遠期訂單,在遠期訂單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就會對期現貨價格進行對比,在期貨價格合適時,通過賣出期貨提前鎖定淀粉銷售利潤。
“今年4月中下旬,玉米期貨5月合約價格高于現貨訂單約80元/噸,高于遠期訂單100元/噸左右,玉米市場需求非常低迷,供應量非常充足,價格有進一步下滑趨勢,玉米淀粉市場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在充分核算玉米成本以及玉米淀粉存儲成本后,我們決定賣出2000—3000手玉米淀粉進行套期保值,后期根據玉米消耗和玉米淀粉訂單的實際情況,最終預留1500手進行交割,這就鎖定了訂單收益,緩解了玉米淀粉價格繼續下行的壓力,為公司創造了效益。”范文良說。
玉米淀粉期貨不僅直接幫助淀粉生產企業對沖產品端價格波動風險,還使下游淀粉需求企業的采購需求更好地得到滿足。
據了解,星光糖業下屬的山東中谷淀粉糖有限公司(下稱中谷淀粉糖)針對一些有專業團隊的下游客戶,會采用基差報價的形式簽訂合約。星光糖業副總經理徐淑康表示,從2015年開始,中谷淀粉糖就以基差點價的模式進行遠期銷售,即雙方談好一個基差,結合點價時期貨主力合約價格確定最終買賣價格,這樣便于雙方根據自身需要靈活確定合同價格。“公司已形成完善的基差交易模式,并與客戶基于基差交易開展長期合作,比如制訂一個季度或者更長時間的銷售計劃。”
盛泰藥業在銷售麥芽糖漿的過程中,也在推廣基于玉米淀粉期貨價格的遠期基差定價模式。趙松表示,以前啤酒廠都是以即期價格訂購麥芽糖漿,實際上啤酒廠的渠道銷售能力很強,節假日一般都會做預售,也希望能夠鎖定遠期原料成本。基于客戶的需求,盛泰藥業從2018年起就根據玉米淀粉和麥芽糖漿的價格關系,以“玉米淀粉期貨+基差”的形式對啤酒廠進行報價和交易,滿足客戶遠期采購的需求。
“這種定價方式效果良好,得到了客戶的認可,目前麥芽糖漿市場已經普遍接受這種定價方式。玉米淀粉期貨不僅幫助我們管理遠期利潤,還帶動了下游企業乃至整個供應鏈利潤管理水平的提升。”趙松說。
為了進一步滿足玉米產業鏈個性化、精細化的風險管理需求,大商所2019年、2024年先后上市了玉米期權和玉米淀粉期權,并在場外平臺陸續推出玉米品種基差交易、標準倉單等場外業務。中國淀粉工業協會執行副理事長李義認為,作為更加精細化的風險管理工具,玉米淀粉期權可以與標的期貨形成合力,更好地為玉米產業鏈企業穩健經營保駕護航。
諸城興貿玉米開發有限公司(下稱諸城興貿)作為玉米年加工能力超過500萬噸的大型企業,十分注重對玉米淀粉期貨和期權的運用。在諸城興貿期貨負責人蔣雷看來,基于期貨價格開展遠期報價和基差貿易,可以幫助企業和下游客戶更好進行庫存、訂單、利潤管理,期權工具則為企業套保提供了更多維度的策略選擇。例如2024年10月,原料端面臨新作玉米即將上市的壓力,價格震蕩走低,同時工廠庫存水平較高、加工利潤較低,諸城興貿預計產品端價格仍將偏弱運行,因此通過賣出CS2501相關虛值看漲期權對沖價格下跌風險,增厚銷售收入。“我們還借助期權向上下游客戶提供更為靈活多樣的報價方式,積極推動含權貿易的發展,從而推動產業鏈整體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經營模式的升級。”蔣雷說。
益海嘉里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經過多年探索總結,公司已經能熟練運用玉米淀粉期貨進行遠期報價、銷售和套保,未來還將根據不同的場景,適時嘗試運用玉米淀粉期權來構建更多樣化的策略,以滿足精細化風險管理需求。“總體來看,玉米深加工產業對期貨和期權工具的接受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我們也希望下游客戶多去使用,一方面共同將玉米淀粉期貨市場做大做強,另一方面推動整個產業鏈持續穩健發展。”該負責人說。
在趙松看來,目前玉米深加工行業一些個性化產品的供給還遠不能滿足需求,例如下游客戶對不同規格特性的變性淀粉的需求越來越大。深加工企業想要脫穎而出,不能盲目“上量”,必須加大研發投入,更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期貨和期權工具無疑是好幫手,它可以大幅提升企業對價格風險的控制能力和經營的穩定性,使企業能在研發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財力,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趙松說。
回望過去,大商所一路櫛風沐雨,始終緊貼產業、服務產業,結出累累碩果。站在新的起點眺望未來,大商所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將不斷提升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培育和服務水平,為服務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強國建設貢獻期貨力量。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