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吳清主持召開黨委(擴大)會議。會議提出,“加強上市公司常態化走訪”。
上市公司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其經濟能力的改善、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在帶動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還可以對其他企業起到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但是,上市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面臨一些“困惑”。監管部門通過常態化走訪,可以為上市公司答疑解惑。
一是傾聽來自上市公司的聲音,協調推動“一企一策”問題對接,解決企業訴求。
上市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既有共性的問題,也有所處行業或自身特有的問題。通過常態化的走訪,企業可以針對面臨的困難,向監管部門提出建設性意見;監管部門則可以為上市公司“把脈問診開方”,提供“一事一議”“一企一策”靶向服務。
從過往的情況看,通過走訪,一些上市公司的急難愁盼得到了逐步解決。比如,有上市公司表示,公司的局部搬遷問題得以妥善解決,完成核心能力的異地轉移和提升;有上市公司表示,走訪調研組協調解決了公司應收賬款回款困難問題。這些正是走訪所要達到的目的:督促解決上市公司反映的訴求問題,提升上市公司發展信心。
二是引導上市公司扛起提高質量的責任。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直接關系到資本市場發展和投資者利益。這就需要上市公司擔起責任,推動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提升投資價值,更好回報投資者。
通過常態化的走訪、交流,監管部門可以幫助上市公司解答政策要點,讓上市公司更好地利用政策工具,最終達成自身價值與質量的長期歸位統一。
比如,日前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那么,上市公司如何做好市值管理?如何綜合運用分紅、回購、大股東增持等手段提升投資價值?哪些行為是市值管理中不可觸碰的?通過走訪、交流,監管部門可以及時地解答上市公司的疑惑,引導上市公司安心做好主營業務,提升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推動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質量。
三是提醒上市公司的“關鍵少數”認真履職盡責,不斷提升規范發展能力。
上市公司要積極承擔自我規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直接責任、第一責任。作為“關鍵少數”的控股股東、實控人、董監高等,更要積極履行好自身的職責。但是,總有一些上市公司的“關鍵少數”不知敬畏以身試法,嚴重影響投資者信心,影響市場正常運行。通過常態化的走訪,監管部門可以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提醒并督促上市公司及“關鍵少數”及時整改,規范發展。這不僅有助于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也為市場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總之,加強上市公司常態化走訪,直面企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必將堅定上市公司經營發展信心,推動上市公司聚焦主責主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和投資價值提升。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