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基金業績“排名戰”正熱。業績排名是對基金公司及基金經理在一段時間內投資能力的驗證,對投資者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市場各方也應理性看待基金產品業績排名,既要拉大時間跨度進行長周期考量,更要關注業績高增背后的管理人投資邏輯、調倉思路和投研能力,切不可唯名次論。
基金公司看重業績排名,是因為排名靠前,就能打響品牌、吸引投資者,進而做大規模。而不少基金公司有濃重的規模情結,只是其中部分偏離了“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初心。基金經理追求好的排名,可以帶來名利雙收的實際好處。投資者關注業績排行榜,則是為了在眾多基金產品中尋找中意標的,更是為了追求盡可能高的投資回報。因此,公正客觀的業績榜單本是有利于市場運行的。而追求排名應該通過提升投研能力、加大調研力度等,不能為了排名而排名,甚至“弄虛作假”。
客觀來看,經過近幾年的行業治理和投資者更趨成熟,基金行業業績“排名戰”亂象已有所收斂。不過,仍有一些現象值得關注。例如,為了沖高短期業績,部分基金產品出現了跨界操作、風格漂移、暫停申購等情況。一些市場熱度不高的主題型基金,時常出現前十大重倉股與基金合同約定投資主題不符的情況,造成風格漂移;一些名為“穩健”“價值”的基金產品,轉而配置市場追捧的人工智能(AI)、半導體等成長股;還有部分迷你基金依靠靈活的配置和激進的投資風格,在“排名戰”中取得了領先優勢,并為保住這種優勢而暫停大額申購。
更有甚者,為了短期排名好看,打壓競爭對手的重倉股、同門基金拉抬交叉持有的重倉股或排名靠前基金產品的獨門股。對于這些“歪招”,監管部門已出手整治,近年來更是大力推進基金公司摒棄過度打造“明星基金經理”、過于依賴單一旗艦產品等做法,加強公司“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系建設。
在筆者看來,基金公司應認清投資環境變化,發揮業績排名的正向激勵效應,著力提升投研能力。一是落實長周期考核,真正與時間做朋友。可喜的是,不少基金公司特別是頭部公司已在淡化“明星基金經理”“冠軍基金”,并穩步提升實施3年期、5年期等長周期業績考核的產品占比。部分公司探索從經濟效益指標、合規風控指標和社會責任指標等多個維度完善考核指標體系,優化基金經理與持有人長期利益相綁定的激勵約束措施,提高投資者獲得感。
二是提升基金產品業績的穩定性、可持續性,打造長期優勢。股市投資世界里少有“常勝將軍”,基金行業還一度出現“冠軍魔咒”,上一年度排名數一數二的產品往往在下一年“泯然眾人矣”。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靠灰色手段沖刺短期業績,遲早會在大潮退去時露出真實情況,造成基金規模和業績的劇烈波動,進而影響投資者體驗以及基金公司的長期發展。
三是傳遞投資理念,注重與投資者的長期陪伴。投資是一場馬拉松,耐力比速度更加重要。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不再簡單地“按圖索驥”,唯短期排名論。基金公司應加強投資者客群特征分析,包括其風險承受能力、風險偏好、投資周期等,根據投資者特點提供適配的產品和服務,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傳遞投資理念,實現雙方長期攜手,共同成長。
時間是檢驗一切的試金石。只有經過時間的沉淀和磨礪,才能辨別出哪些是曇花一現的幻影,哪些是歷久彌堅的真金。理性看待火熱的基金業績“排名戰”,才能做出更加理性的選擇。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