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能源車大賣,在國內乘用車銷量中已經占據半壁江山。然而,給愛車上保險的問題讓不少新能源車主感到頭疼。(12月25日新華網)
提起新能源車險,常常是“車主喊貴、險企叫虧”。這兩難問題僵持不下,車險價格卻“一路高歌”。近年來,不僅首保價格逐年上升,而且不時出現“沒出險續保被漲價”的情況。你以為保險公司在悶聲發財,殊不知有的險企早已“閉門謝客”——近日有多名新能源貨車車主反映遭遇多家險企拒保,陷入“投保無門”的困局。投保難、續保貴、承保虧,種種不利因素疊加,都讓新能源車險降價看似不可能。
明明都是車險,為什么加上“新能源”后價格就天差地別?實際上,對于保險行業來說,新能源車險是完全不同于傳統車險的新事物。因新能源汽車具有新產品、新工藝、新銷售(車企直銷)的特性,傳統的承保邏輯、理賠模式已不適用。事實上,作為集齊了大量智能設備的新能源汽車,早已不能單純地作為一輛汽車來看待,甚至有人認為它就是一個“裝上四個輪子的大號智能手機”。這一看法不見得準確,但也間接道出了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最大的不同——具備較高的科技屬性。這也意味著需要有相對應的新險種,乃至新的保險模式。
然而,這對于不少險企,尤其是中小規模的保險公司來說,往往知易行難。有業內人士透露,現階段國內大部分保險公司已能基于大數據技術,針對不同的新能源車型采用多樣化的定價模型和算法,基本實現“千人千面”的保費定價。但這套新模式更像是“新瓶裝舊酒”,本質上還是基于傳統車險開發,而可以提升費率厘定精準性的行車數據,卻被車企牢牢掌握。這也讓險企難以真正做到精準定價,導致一些低風險車主被高風險車主“拖累”,共同承擔高價保費。
變則通,通則久。既然缺乏行車數據,導致風控定價模型不準確,那么打破“數據孤島”無疑是最直接的方法。要建立行業的數據共享機制,關鍵還看各險企、車企能否“敞開心扉”開展合作。這需要多些共贏思維,更需舍得讓利。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