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優勝劣汰、進退有序的常態化進出機制基本形成的背景下,我國私募證券基金行業正由“量的平穩增長”向“質的全面提升”邁進。
深圳市前海排排網基金銷售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私募排排網”)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2月25日,年內共有47家證券類私募基金管理人完成備案登記,較2023年的175家下降73.14%。
從企業性質來看,上述47家證券類私募機構中,46家為內資機構,僅寬立(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一家為外商獨資機構。
從管理規模來看,年內完成備案登記的私募機構中,小型證券類私募機構占比超九成。上述47家證券類私募機構中,管理規模在5億元以下的機構達43家,占比為91.49%;管理規模在5億元至10億元之間的機構有3家,占比為6.38%;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機構僅1家,為國豐興華(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在新證券類私募機構陸續進場的同時,沒有持續經營能力或存在重大違規行為的存量機構則在逐步出清。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12月25日,年內注銷的證券類私募基金管理人已有503家,較2023年的729家明顯減少,降幅為31%。從歷史數據來看,2016年至今,證券類私募機構的注銷數量累計達3926家。其中,2022年至今為證券類私募機構注銷高峰期,依次注銷數量為582家、729家和503家,明顯高于其余年份。
私募排排網理財師負責人孫恩祥表示:“數據表明,在行業‘扶優限劣’進一步升級的背景下,‘偽私募’‘亂私募’加速出清,行業生態持續優化,證券類私募機構進入存量博弈階段。”
具體來看,小型證券類私募機構的生存壓力愈加明顯。數據顯示,上述年內注銷的503家證券類私募機構中,管理規模在5億元以下的機構共489家,占注銷證券類私募機構總量的比重為97.22%;管理規模在5億元至10億元之間的機構有7家,占比為1.39%;管理規模在10億元至20億元之間的機構有6家,占比為1.19%;管理規模在20億元至50億元之間的機構有1家,占比為0.20%。
孫恩祥表示:“隨著監管趨嚴、行業競爭加劇,小型證券類私募機構由于投研能力不強和缺乏競爭力等,面臨更高的運營成本和市場淘汰風險。”
數據還顯示,上述年內已注銷的503家證券類私募機構中,涉及“主動注銷”的機構最多,為255家,占注銷證券類私募機構總量的比重為50.70%;“協會注銷”情況次之,有203家,占比為40.36%;另有“12個月無在管注銷”類型45家。
對于“主動注銷”類型占比最高這一現象,孫恩祥分析稱:“不少證券類私募機構選擇主動‘退場’,說明行業正在經歷一場自我凈化和優化的過程,也反映出行業生態持續改善、機構合規意識逐漸增強。”
孫恩祥同時預計,私募證券基金行業進入“存量時代”后,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資源將逐漸向頭部機構集中,“腰尾部”機構則需扎實練好內功,提升綜合競爭力。
(稿件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