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環境變化、監管政策收緊以及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我國私募證券基金行業正由“量的平穩增長”向“質的全面提升”邁進。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12月25日,今年以來共有47家證券類私募管理人完成備案登記,較2023年的175家相比,降幅73.14%。從企業性質來看,今年以來完成備案登記的47家證券類私募管理人中,內資私募占到46家,僅寬立(上海)私募一家外商獨資私募。
從管理規模來看,年內完成備案登記的私募機構中,小型證券類私募機構占比超九成。數據顯示,上述47家證券類私募機構中,管理規模在5億元以下的機構達43家,占比為91.49%;管理規模在5億元至10億元之間的機構有3家,占比為6.38%;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機構僅1家,為國豐興華(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新進入證券類私募市場的機構大幅下降的同時,小規模私募由于缺乏持續投資能力和競爭力,正面臨市場淘汰風險。數據顯示,截至12月25日,年內注銷的證券類私募基金管理人已有508家,與2023年注銷的729家相比,下降了30%以上。
不過,從歷史數據來看,2024年注銷的證券類私募機構數量仍處于高位水平。2016年至今,證券類私募機構的注銷數量累計達3931家。其中,2022年至今為證券類私募機構注銷高峰期,依次注銷數量為582家、729家和508家,明顯高于其余年份。
2023年,私募行業首部行政法規《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發布,將私募投資基金業務活動納入法治化、規范化軌道進行監管。為進一步完善行業規則體系,促進私募證券基金規范運作,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今年5月起草發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從募集、投資、運作等各個環節為私募證券基金規范運作提供了“展業指南”。
具體來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在募集及存續門檻、申贖開放頻率及鎖定期安排等方面,進行適度放寬。如進入清算流程的私募證券基金,證券類私募機構最低存續規模由征求意見稿的1000萬元降至500萬元,進入清算程序之前,增加連續120個交易日基金資產凈值仍低于500萬元的緩沖期。
分析人士認為,私募基金“扶優限劣”措施提高了私募行業的合規要求,通過提高準入門檻、強化備案審核和加強自查檢查,確保了市場的健康平穩發展,同時,加大對私募基金管理機構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未來,頭部私募機構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管理好投資人預期;而小規模私募機構的業績壓力和合規成本將顯著上升。
(稿件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