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在“直播間”開播
他是個返鄉務工人員。
王盈是銅川新區坡頭街道牛村人,今年46歲。2015年以前,他輾轉山東淄博、陜西榆林等地務工,最多時一個月有上萬元收入,但回鄉發展的念頭一直縈繞心頭。正好這一年,家里因修建水庫要搬遷,他馬不停蹄地回了家。回來后,扎進新分的12畝地里做起了“文章”。
種地,他種出“新花樣”,賣上好價錢。
王盈在種植上采用新技術、管理上善用新“裝備”、銷售上敢用新平臺,把果子賣到了全國各地,年收入十幾萬元。被村里聘請為櫻桃示范園的技術員,還幫助村民管果園、賣果子,是群眾眼中的“能人”“紅人”。
12月26日,記者見到了正在收防雹網的王盈,站在地頭,請他與我們說種地的事兒。
土地不會虧待人
記者:在外面每個月有穩定的收入,為啥選擇回鄉種地?
王盈:我就是個農民,對土地有感情,把地種好讓人根子穩、底氣足,還能顧上一家老小。說起種地,我從小跟著大人下地干活,常常愛問東問西,為啥耬麥要搖耬?為啥說“麥熟一晌”……長大后,我經常看一些農業方面的書,琢磨莊稼的生長習性和防治病蟲害的好辦法,感到很有意思。記得有一個冬季剪果樹的順口溜:旺樹帶葉搞修剪,弱樹要等葉落完,帶葉修剪平衡勢,落葉再剪營養歸。那年,我屋的果樹就是我剪的,第二年蘋果大豐收。那會兒我就覺著,好好對土地,土地不會虧待咱。
從會種到“慧”種
記者:你種地的門道是啥?
王盈:種啥是關鍵。我村種蘋果有40來年歷史,我就種蘋果,但選的是新品種。銅川櫻桃這幾年名氣大、價錢高,我再種了幾畝櫻桃。咋種也有講究。用的是雙矮寬行密植技術,雖然是密植,但地里的通風、透光條件更好,果樹能暢快地“呼吸”、自由地“伸胳膊”。最重要的是,還要“伺候”好。我施的有機肥,安裝了現代化新設備,讓它“吃”的是營養餐,“喝”的是滴灌水,過得那叫一個“滋潤”。每年,櫻桃開花的時候,早早都被預定了,從以前的論斤賣到論盒賣,現在論“棵”賣。蘋果也是不用說,出不了地頭就賣完了。
借力電商“飛”全國
記者:果子已經賣得很好了,咋還折騰?
王盈:網上賣是個好辦法。以前,賣蘋果靠客商上門收,一斤多錢別人說了算。不是咱種的果子不好,而是咱不會賣。剛開始,試著發一些小視頻,效果一般。后來,看人家直播帶貨,我申請了個號,站在手機鏡頭前,直播一開緊張得說不出話,看的人少得很。咋辦?剛好街道辦讓去參加電商培訓班,我每期都去,確實學到了新東西,拍視頻有了新思路。把管理、銷售的過程用走臺步的方式拍成小視頻,沒想到這種幽默的方式,流量還挺大,有一個瀏覽量達到了30多萬次,一下子“火”了。趁著熱度,我每天晚上都直播,先介紹果品,再轉呼啦圈,還拿著老物件講故事,吸引了很多“粉絲”,接到的單子全國各地都有,更重要的是,咱這下有了定價權!
全村都“牛”才是真“牛”
記者:拍視頻、做直播、發快遞,你自己都忙不過來,為啥還幫別人賣?
王盈:你幫我,我幫你,這是老傳統。我每次直播都說,銅川有個牛村,牛村的蘋果非常牛,路過的朋友可以買了嘗一嘗。就一家賣得好,事也干不大,只有把銅川牛村的名氣打出去,那才叫真“牛”。這幾年,幫著村里人照看60多畝果園,他們有啥問題,我給提提意見、教教技術。村集體的十幾畝大棚櫻桃也是我在負責技術管理,經濟效益不錯。今年,我的櫻桃和蘋果已經賣了7萬多元,幫村里人賣了2000多斤果子。
記者:你是村干部,未來還有啥打算?
王盈:我平時在手機上看新聞,咱陜西的蘋果很有名,世界上每7個蘋果就有一個是咱陜西產的。我村上有龍頭企業和示范基地,還有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和冷庫,發展電商有條件、有優勢。后面想帶著更多人把地種好,上新品種、用新技術,一塊把蘋果產業做大,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肯定沒問題!
冬日暖陽下,漫山的果園就像是一幅閃光的畫卷。采訪結束,我們揮手作別。王盈的背影和村莊相融合,他就是畫卷里的一部分……
(來源:銅川日報 記者:陳超 王艷 陳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