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文化藝術永遠是異國民眾相知相交的最佳通路,也是遠隔山海的文化大國之間建立友誼并肩而立的重要構件之一。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在這一個甲子的悠悠光陰里,從法國的楓丹白露到中國的江南水鄉,跨越時空的東西方藝術不斷交匯碰撞,世界文明之光遙遙映照而不掩華輝。
12月27日,“法韻麗水·金山畫彩——當法國畫派遇上金山農民畫和麗水‘巴比松’”主題畫展在上海開展。發源于蓮都古堰畫鄉的麗水“巴比松”,再次成為了中法文化和東西方兩種繪畫藝術形式交流互鑒的中心連接點。
從楓丹白露到八百里甌江
十九世紀中葉,受法國啟蒙思想家讓-雅克·盧梭“返回自然”思想的影響,西奧多?盧梭、卡米耶?柯羅、讓?弗朗索瓦?米勒等一群畫家逃離城市的喧囂,先后聚居到巴黎郊外楓丹白露森林邊的巴比松地區,開始探索用現實主義的方法創作風景畫。
在此以前,法國流行的是洛蘭式的理想化風景,但“巴比松畫派”一改學院派在畫室里制造風景的畫法,直接對景寫生,從自然界的朝夕晨暮、風雪雨露、雷電虹霓等種種變化中汲取藝術靈感,將風景畫創作推向了新的階段。
對藝術上客觀和真實的追求是直抵人心最深處的,因此從來不會被時空和語言所隔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遠在東方的中國麗水,一群本土年輕畫家基于自發的選擇,主張藝術應該反映現實生活,反映麗水地區特有的自然風貌。這個樸素的繪畫群體逐漸獲得了省內專家的認可,并被冠以“麗水‘巴比松’”美稱,長此以往,他們成為中國油畫界特具生長力量的地方畫派。
甌江帆影,江南水鄉。這群生活在八百里甌江兩岸、受著秀山麗水滋養的本土畫家,以手中畫筆筆觸的深淺濃淡,細細描摹出家鄉故土的灘、灣、堰、水庫、帆船、小舟、蘆葦蕩和臨河村落民居,精心繪制屬于這個時代的“精神桃花源”。
傳統文明與東西方文明在山水間碰撞激蕩,瑯瑯作響。2015年,麗水市蓮都區與法國巴比松市締結為友好城市,訪問團攜33幅“麗水‘巴比松’”油畫參加法國當地舉辦的巴比松油畫展,按《巴黎日報》的頭版報道,這是中法兩國“巴比松”的首次握手。
近年來,兩地藝術交往愈發密切,此次主題畫展中即展出了多幅法國藝術家在古堰畫鄉寫生創作的佳品。法國知名畫家雷米·艾融創作的《畫鄉香樟》,描繪的就是畫鄉甌江邊必經路口上的大樟樹地標。古樟樹遮天蔽日,婆娑樹影慷慨潑灑在甌江水波之間,右側枝條旁逸斜出凌空而起,如迎客松姿態般探出向遠方來客遙遙致意。
“藝術家用樸實的筆觸和色彩描繪出了風景入口,空間美感因為視角的選擇而形成一種邀約安排,這是畫家的眼中的風景,只需再稍稍前進幾步。”蓮都區文聯副主席雷建華在畫展現場如此解讀。
同時在此次展覽中呈現的,還有麗水“巴比松”代表畫家詹維克、蔡志蔚等的多幅作品。“作為麗水‘巴比松’的靈魂人物,詹維克的‘九龍小景’非常典型地體現了麗水‘巴比松’畫家群體對于身邊自然風光的炙熱喜愛。江南的青蔥綠意,是田園生活的局部,又是詩意的整體。這些始終源于自然關照的繪畫能量正是麗水‘巴比松’群體最具魅力的精神內涵。”雷建華說。
從古堰畫鄉到“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麗水“巴比松”油畫以其對自然美的追求和客觀真實的藝術表現,展現了麗水山區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情懷,與法國畫派的寫實風格遙相呼應。而在有“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之稱的上海金山,同根同源的江南文化則孕育出了又一門氣質鮮明濃郁的金山農民畫派。
發軔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金山農民畫,與麗水“巴比松”一樣,也是從江南山水人文中汲取充沛養分。以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為主要題材,金山農民畫融合了刺繡、剪紙、藍印花布、灶頭壁畫、雕塑、漆繪等民間藝術表現手法,運用大膽的藝術夸張和強烈的色彩反差。
“金山農民畫和麗水‘巴比松’都是現實主義的畫風,畫家們面向自然,手法寫實,只不過在內容上有所差異,這是因為繪畫都是扎根泥土,描述畫家在當地所見所聞的。”金山農民畫院副院長尹靜靜說。
此次主題畫展中展出的金山農民畫家曹秀文的作品《采藥姑娘》,就是她親身經歷的寫照。畫面以當地出產的中草藥的花朵、枝葉為背景,吸收了民間漆畫的手法,以黑色為襯底,烘托出色彩單純的人物,讓一個采藥姑娘的形象躍然紙上。
“畫展本身是讓更多人去‘看見’。看見了風景,看見了文化。”借由一位金山本地觀眾的說法,金山農民畫與中法巴比松畫都承載了當地人民對家鄉山水的深情厚誼和對生活本真的深刻感悟。
誠然,藝術是人們跨越時空傳遞美好的一個窗口,更是表達感情建立連接的一個路徑。畫展現場,法國畫派的細膩、麗水“巴比松”油畫的生動以及金山農民畫的質樸交相輝映;畫作背后,不同文化在此互鑒和對望,中法兩國的友好交流、美美與共成為全球文明繁榮發展的一個生動注腳。
據主辦方介紹,在本次主題畫展以外,金山楓涇鎮還將與蓮都大港頭鎮圍繞“畫”的主題進一步探討交流,推進麗水、金山兩地人文交流和文旅發展的戰略合作。此外,海外交流方面,也將加強畫展在海外的推廣宣傳力度,借勢出海、強化傳播,進一步深化中法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