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將收官,基金年度排名戰如火如荼,“硝煙”彌漫。
對于基金持有人來說,如果買到的基金勇奪冠軍,自然可喜可賀。對于沒有持有該基金的投資者來說,去追捧年度業績冠軍則需要多一份警惕。
究其原因,我們不妨作一分析。
目前主動偏股型基金數量高達4000多只,要想在如此多的基金中脫穎而出,除了采取極致的投資策略,還需要非常好的運氣。只有天時、地利和人和相互疊加,才有可能奪得年度業績冠軍。
從投資策略來看,公募基金對持股有很多限制。其中,“雙十限制”規定,基金重倉的單只個股不能超過基金總資產的10%,并且是按照持倉市值法計算,而不是像某些私募基金那樣按照成本買入法計算。這意味著當重倉股價上漲后,如果持倉市值超過基金總資產的10%,必須在規定時間內被動賣出。這決定了公募基金即使買到了漲幅數倍的股票,其對基金組合的真實貢獻并沒有股價漲幅那么大。
此外,基金公司旗下所有產品,如果持有同一只個股,也不能超過該個股總股本的10%。單只基金產品持有一家公司股票,通常也不允許超過該公司總股本的5%,否則會觸發舉牌。因為公募基金大多是開放式基金,觸發舉牌后會限售6個月,進而可能引發流動性危機,所以單只公募基金產品很少有舉牌操作。
上述針對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限制性規定,就是防止基金利用資金優勢操縱上市公司股價。對于基金經理來說,在缺乏資金優勢的情況下,只能采取極致的投資策略,比如押注賽道、高集中度、及時切換等。
事實上,年度排名居前的基金大多得益于押注賽道。從過去幾年冠軍基金的奪冠原因來看,2019年的冠軍廣發雙擎升級混合基金,是因為重倉了半導體和創新藥;2020年的冠軍農銀匯理工業4.0混合基金,是因為全力重倉新能源賽道;2021年奪冠的前海開源公用事業基金,同樣是因為押注了新能源賽道;2022年奪冠的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基金,是因為押注了煤炭板塊,在市場整體下跌的行情中凈值逆勢增長48.55%;2023年奪冠的華夏北交所創新中小企業精選兩年定開混合發起式基金,剛好迎來北交所板塊的逆轉行情。
萬物負陰而抱陽,物極必反。對于基金來說,同樣如此。在極致的投資策略背后,即使押對賽道,風險也會集聚。當投資者追尋冠軍光環而買入的時候,接下來往往會迎來反噬行情。
從過往情況來看,基金經理在奪得年度業績冠軍之后,往往會頂著光環發行新基金,并且無懸念地大賣。但這些基金接下來帶給投資者的大多是難言的苦澀。對于大多數奪冠的基金來說,奪冠的光環往往會掩飾暗藏的風險。
例如,劉格菘在奪冠之后,2020年初發行了廣發科技先鋒基金,2020年8月發行了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期基金。從這兩只基金的業績表現來看,至今仍處于虧損狀態;趙詣在奪冠后,2022年10月發行了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自成立以來依然虧損20%以上。
(稿件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