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尼泊爾之前,我們被告知:這個國家沒有高速公路,旅游大巴所到之處,不但灰塵多、噪音大,而且時常擁堵,不能按時吃上飯的可能性極大,加上異域的飲食也不一定合胃口,所以準備一些零食是必要的。
飛機從北向南穿越喜馬拉雅山,把我們送到了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這個城市大多數的街道沒有人行道,道路既窄且不平,行人、汽車、自行車、三輪車,還有數量多、嗓門大、動作猛的摩托車,不停穿梭。尤其在三岔路口,常常讓人提著心吊著膽,捏著把冷汗。
這雜亂喧囂、充滿了人間煙火氣的城市,是真誠熱情、快樂友善的。幾天里,我們遇到很多雙手合十、微笑著跟我們打招呼的人,有臉上溝壑縱橫卻笑意盈盈的老人,有活力滿滿的年輕人,還有耐心為我們指路的中年人。
我們在奇特旺居住的酒店位于塔魯村,周邊都是塔魯族人。這個民族有著很傳奇的歷史:他們曾經生活在北印度,16世紀時在種族戰亂中逃難,輾轉遷徙來到奇特旺。這里屬于亞熱帶平原,緊鄰國家森林公園,潮濕悶熱、蚊蟲瘴氣和具有攻擊性的野生動物,是威脅他們生存的多重外力。但這個多難而又堅韌的民族,頑強地抵御了這些影響生存的不利因素,在奇特旺扎下了根。盡管奇特旺因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這世界遺產而蜚聲中外,游客紛至沓來,但絕大多數的塔魯人依然安靜從容地過著他們種族幾百上千年沿襲的生活。
那晚,我們在中文名為高興的當地導游帶領下,走進了距酒店一百多米、房子建在公路邊的塔魯族家庭。他們家三間臥室是磚木結構,上面蓋著玻纖瓦,我們站在門口看到,一間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房子里有兩張床,上面的臥具是我們小時候在農村看到的樣子——棉布做的花被子、花枕巾,陳舊而皺巴。另一邊的廚房是泥巴屋,上面蓋著草,里面有兩個破舊的木柜子和一個塑料凳,一個塑料置物架,一個長方形的鐵皮盒子是他們燒柴做飯的地方,房子低矮,有些木材已經朽爛,很擔心會垮掉。
我們去的時候,是當地時間晚上8點過,他們還沒吃飯。通過導游高興,我們跟這家的女主人聊了一會兒,她有一個兒子,六個女兒,還有一個曾孫。女主人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年出生的,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年齡。但她身體結實,臉上皮膚緊實,看起來只有50歲多一點。她的兒子12歲結婚,大孫子13歲結婚,曾孫也有5歲了。她的大女兒因忍受不了丈夫家暴,離婚后帶著三個孩子回了娘家。大女兒最大的心愿,是早日有自己的房子,不再四口人擠住在媽媽家。大女兒看上去,不比她媽媽小多少。
看著她家里一堆孩子,我們跟導游商量,回酒店去拿點兒零食過來。回去跟幾個同游的朋友一說,大家紛紛捐出自己的零食來。很快就湊了超市那種中號塑料袋大半袋,有面包、糖果、餅干、豆腐干、堅果等。
我們返回塔魯人家的時候,他們正吃飯,鋁制的大盤子里盛著飯菜,飯是米飯,菜有南瓜、白菜,還有一種油炸的團子,聞起來挺香的,他們將飯菜混在一起,用手抓著吃。孫媳婦正用手抓起飯菜喂曾孫,因為是將飯菜分了各自吃,他們家數口人沒有圍在一起吃。
女主人的大孫子,也就是已結婚生孩的那個,在馬來西亞打工。二孫子是讀到12年級的19歲少年,他把手機放在廚房破舊的木桌子上,用橫屏在看,手機里傳來熱鬧歡快的聲音,導游說是尼泊爾的一檔綜藝節目。我們通過高興,問他對自己的未來有什么想法,他回答,愿意多讀書。
高興將我們帶去的零食給了女主人,把我們湊的一點尼泊爾盧比給了她離婚的大女兒。那些孩子們看著我們和我們帶去的零食,既羞澀又興奮。在他們家燈光昏暗的院子里,我們一起合了影。
在尼泊爾的幾天,高興會用不很熟練,但滿帶真誠、熱情的中文,向我們介紹所到之地的風土人情,陪我們逛街、購物、聊天。講起他自己的經歷,高興的話變得綿長而有趣:今年37歲的他,在13歲那年讀完6年級以后,拿著母親給的20盧比,從老家農村去往加德滿都。手上那點錢太可憐,他到首都的行程被切割成了好幾段,每次上車后,司機收費時他都告訴人家沒錢,于是被攆下車去;然后再坐另一趟車,然后又被攆……如此幾趟以后,他終于來到了加德滿都,找到一個遠房親戚,由他介紹,開始在城里打工。他先后做過餐館服務員、搬運工、徒步導游、英文導游等,后來,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找漢語老師學習漢語,平時向徒步的中國游客學習漢語,并通過谷歌、百度自學,2017年開始做起了漢語導游。
高興有兩個孩子,大兒子13歲,小女兒3歲多,他妻子目前沒工作,在家照顧一家人的生活和接送孩子。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的旅游旺季,他的收入尚可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但到了淡季,收入來源就減少了。他們一家是租的房子。有自己的房子,于他還是一個很遠很遠的夢。
旅行途中,高興給大家帶來了許多快樂。他在車上唱節奏明快的尼泊爾民歌,在景點熱心為大家拍照,跟同行的大姐跳激情洋溢的舞蹈,與大家一起拍輕松搞笑的照片和視頻。幾天下來,大家都喜歡上了這個讓人感覺天地明凈、世間美好的陽光暖男。
有天晚上,我把裝生活用品的袋子落在了旅游大巴上,高興便帶我走路去拿。一路上,他跟我講起在家里與孩子的交流,他把自己的經歷,特別是二十多年的艱辛奮斗講給孩子聽,讓他們好好學習,努力去創造更好的生活。他也談到跟驢友和其他游客交流中的趣事,說到了“入鄉隨俗”,我夸獎他都會說中國的成語了,他便有幾分得意地“嘿嘿”笑了。
在尼泊爾的幾天,雖然不時有小堵車,但基本沒耽誤吃飯,我們帶去的小零食,在送了塔魯人家的孩子后,為后面行程預留的部分,都沒怎么吃。同行的大姐提議,零食剩下的部分,全都留給高興的兩個孩子,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
回國那天,我們4點過就起床,收拾整理后到酒店大堂,高興穿著紅色沖鋒衣,背著背包,從家里趕來了,他已為我們安排好了乘車、運行李到機場等相關事宜。接過我們留給他兩個孩子的零食,他很是開心,連連致謝。
高興的兩個孩子,比他的童年幸福多了,有一直在努力的爸爸言傳身教,相信孩子們的未來會更好。那位愿意多讀書的塔魯族少年,會有比他的祖輩父輩們更寬廣的視野,祝愿他用更新、更科學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去創造自己的生活。
期待那一袋袋小零食,是無數個快樂的小精靈,飛到孩子們手中,飛到他們的童年記憶中,給他們增添點點香甜、片片開心。